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陇西李氏人闽考
研究成果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E-mail:ly22266@souhu.com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陇西李氏人闽考

作者: [佚名] 来源: 时间:2013-07-04

引言
闽境汉族各姓都是北方华夏人由于历史上屯军戍边, 逃避战乱、人闽作战、受官致仕等原因而南迁定居繁衍下来的。作为闽境汉族中的大姓——李姓也是如此。
根据《史记》和《福建通志》记载, 汉武帝镇压闽越国王无诸叛乱后," 尽徙其民于江淮间以虚其地 ", 并设侯官都尉屯兵戍闽。 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兴田镇的 " 城村 ", 夙号 " 古粤 ", 那里的一些居
民 , 就是当年漏徙的少数闽越族的后裔。根据当地族谱记载 , 在汉 武帝屯兵 " 古粤 " 时中原一些华夏人乘机南迁入闽, 其中有望族林、李、赵三大姓。只是该族谱年久破烂残缺不全, 衍传情况元从查考。
当汉平定 " 闽越 " 叛乱后, 三国东吴屯军闽境。晋永熙 " 八王之乱 中原八姓人闽, 唐军民平定蛮獠啸乱和唐末黄巢等义军人闽五次北方汉人南迁定居。汉人与闽越人长期相处共同生产。汉人与闽越女子通婚, 因此今天福建方言通称男子为 " 唐部人 "( ‘唐 ’ 泛指汉人所建朝廷 ), 女子为 " 诸娘仔 "( ‘诸 ' 就是指闽越王无诸 ) 可见, 今天福建的大多数居民实际上是北方华夏人和本地土著越族人的融合先进的中原华夏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福建的繁荣发展。
陇西李氏入闽的几支主要宗系
根据史书、方志和谱牒的有关记述考证,北方李氏有较多人数南迁入闽却是始于唐朝。入闽李氏的较大脉派宗系有以下一些,他们的堂号都是 " 陇西堂 " 
( 一 ) 永安开基祖唐江王李元祥宗系
根据福建省永安市《大潮李氏族谱》记载, 唐高祖李渊第 20 子李元祥于太宗贞观十一年 ( 公元 637 年 ) 皇封 " 闽越江王 " 时年 10 岁。在他 35 岁 ( 高宗龙朔二年 即 662 年 ) 时到今福建省永安市大湖镇开基创业子孙繁衍茂盛遍布全省各地
建在大湖镇坑源村的 " 江王祠 ", 迄今还保存完整。祠堂大门顶挂 " 江王祠 " 匾额大门对联书 " 祀开唐帝念一子派衍闵邦亿万家。 " 厅堂槌联主要有 :
其一    陇西成纪圣地祖 留守鲁晋太原府;
        大唐长安京师郎 分封闽粤桂林城。
其二    堂朝燕水流绪唐天 蒸尝一念酬祖德;
                祠立湖山支蕃闽地 , 春秋两祀报宗功 。
其三    仰高祖唐公义师平隋乱, 开国创基功德满天下 ;
                羡青莲居士醉草吓蛮书, 锦心绣口文章贯域中。
江王祠己批准定名为 江王祠纪念馆 ", 列入省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根据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犹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记载,江王李元祥封于闽越后其后裔部分衍迁南安县、尤溪县或沙县。 到元末沙县李氏有一支派迁徙永春县而卜居永春县官林村的时间已迟至明太祖洪武初年开基祖名李祖友。官林李氏子孙迁居台湾的甚多至民国 17 年 (1998年) 第 7 次修谱时已达两百多人。
二 ) 漳州开基祖唐将领李伯瑶宗系
根据《漳州府志》、河南《光州志》和《固始县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 泉、潮间 " 蛮獠 " 啸乱, 朝廷以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总管岭南军事率领其子陈元光和府兵 3 创名、将校 132 员入闽, 而偏裨将领之中, 已见有李姓。后因作战失利退守丸龙山朝廷又命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 " 五十八姓 " 兵民入闽增援。平蛮建州后两批入闽将士及其眷属子民都就地定居落籍。《漳州府志》又载 :" 李伯瑶者固始人随陈元光开发漳州, 平蛮獠 ' 三十六寨功推为第一。 平蛮建州后唐军将领李伯瑶所率人闽将士及其眷属子民都就地定居落籍 繁衍生息。其后裔散居今天福建省漳州、 津浦、龙海、诏安等市民成为闽南一大李氏宗系。
( 三 ) 南安开基祖唐江王李元祥曾孙李万康宗系?《唐书·高祖诸子传》载 :" 江安王……长子讳为永嘉王,罪诛; 次子讳皎为武阳王; 余皆爵公。武后时多及诛。胶子丛以幼流死岭表葬南安, 人号其家为 天孙坟 " 。《唐书·宗室世系 表 》武阳王皎生子丛, 丛生子万康赠秘书监。万康生子 4 人 : 楚珪、晁嵩、晁唐、晁嶐。楚珪封陇西郡公、左领军卫大将军、太常卿, 生子 4 人 : 尚昊、尚殷、尚芬、尚连。尚昊授洪州都督长史尚殷封游击将军, 尚芬授左骁卫翊府左郎将尚连生子阐。晁嵩封奉天定难功臣、左武卫将军。晁唐任寿王傅授浙江东道越、福等 12 州招讨海贼使生子 4 人 : 尚仪、尚禄、尚锃、尚羲。尚仪授桂州长史, 尚禄授羽林大将、试鸿胪卿、陇西郡男尚锃授试太仆卿在授右挠卫翊府中郎将。晁嶐授左骁卫翊府中郎将, 生子 5 人 : 江澄、江清、尚长、尚容 ( 授丹州长松府折冲都尉 ) 、尚荣。
根据福建省南安市仑仓镇《园美李氏族谱》、青田市涵江区《白塘李氏宗谱》和仙游县凤山乡《汾阳李氏族谱》记载,武阳郡王李丛于武后当政除唐宗属时, 约于垂拱乙酉岁(685年) 流死岭表所遗幼子李万康, 流落南安县安定里, 幸得县丞 李融收养为子, 遂成南安人。玄宗天宝十年, 李万康得以敕准申叙改正, 复隶宗正寺。天宝十四年安史乱起, 玄宗教寻访宗室, 诏天下勤王。万康子楚珪、 晁嵩、晁唐、晁嶐率诸子宗属等五十多人勤王从军于漳浦, 以功授官职爵位。万康也以子孙靖难有功而显贵赠秘书监其后裔唐之世代有替续。
闽南漳泉各市县的李氏有不少人供奉李君怀为始祖。李君怀为李元祥公 36 代裔孙生 5 子分居五山故又称 " 五山李 ", 葬南安大盈 ( 今为朴山村 ) 。因为农历十月初十日为君怀的诞辰, 所以闽南李氏宗亲每年祭祖都选定于这一天。随 " 五山君怀公 " 灵像 ( 正像已保存六百多年 ) 出祭的黄龙旆上书 : 皇唐帝裔、五州节度使加封南靖王五山始祖君怀公。
江王李元祥的第 14 代裔孙李伯玉于北宋初年由南安县迁徒甫田县白塘定居成为 " 白塘李氏 " 始祖, 其玄孙李富曾组建义军抗金宋廷授予殿前制干官职。 制干李富祠 "( 列为市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 和 " 梅峰祖祠 " 分别建于甫田市涵江区和城厢区今尚保存完整其主要楹联有 :
其一 江王世胄
制千名家
其二 忠孝溯源流 脉分塘外千泓水 ;
文章归道学 , 香悟峰头数点梅。
( 清 ) 第十八代裔孙宰相李光
其三 忠扶宋室之倾 万古纲常昭日月 ;
道倡梅峰之刹 , 千年檀樾镇河山。
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其所撰《白塘李氏宗谱序》中记述白塘李氏是唐江王李元祥的后裔
江王李元祥的第 15 代裔孙李圣于五代后汉乾祐戊申岁 (公元948年) 由南安县迁徙仙游县永福里汾阳成为 仙游李氏 " 始祖。 他游县凤山乡前县村汾阳现尚存一座 李尚芬祠堂 "( 列为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 作为 " 汾阳李氏宗祠 " 。该祠堂始建于宋代现保存明代完好风格大门口有一对盈米余大石鼓, 据福建省博物馆考证为南宋遗物,大门对联书 :" 江国安王裔 汾阳御史家。 " 祠堂厅内主要楹联有 :
其一 唐室十六侯 苏国芳名未艾 ;
          宋朝九及第 汾阳文藻犹香。
明 ) 户部尚书郑纪
其二 奉祯祀兮追前勋 , 唐室安王世裔 ;
序昭穆兮睦厥族 明朝桂史家声 。
( 明 ) 户部尚书郑纪
其三 唐潢遗谱衍闽南 泉及仙居谁不曰源流远大 ;
天府策名霸朝右 忠由孝作且遥观事犯必芬。
 ) 康熙宰相李光地其四 派衍兴仙祖及父 , 枝分风台子而孙。
】 } 上联 " 兴仙 " 二字 指福建省兴化府仙游县。下联 " 凤台 " 二字指台湾凤山县。此联落款为清同治乙丑年台湾凤山县仁兴、 仁贵敬叩。《仙游县志》 ( 清乾隆版 ) 载, 宋仁宗景祐丁丑岁诏修录唐宗室敕授汾阳李庭芝为泉州助教, 赠迪功郎。
福建省仙游县城东镇 " 西利李氏祠堂 " 的主要楹联有 :其一 陇西琼苑扬唐德
          制干鸿图系道馨
其二 大宋名臣卫国抗金 忠孝两全垂祖绪 ;
皇唐帝裔研文习式, 簪缨满室报宗恩。
福建省仙游县盖尾镇 " 石马李氏宗祠 " 的主要楹联有 :
                                裔出江王玉牒大唐世胄 ;
                脉承制千家声 , 有宋名臣 。
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 " 山坪宗祠 " 的主要楹联有 :
                                道德传神州 沙关腾紫气 ;
                文章夸柱下 邺水绕彤云。
福建省古田县杉洋 " 凤林李氏宗祠 " 的主要楹联有 :
其一 帝王三百载 ;
                道德五千言。
其二 系承唐室金枝挺秀 ;
基肇凤林玉叶生辉 。
福建省闽侯县 " 珍山李氏宗祠 " 的主要楹联有 :
其一 义颂贞观年代 ;
                世瞻元礼萧墙。
其二 礼仪为宣圣先师 , 关上骑牛来紫气 ;
诗学冠唐朝杰俊 , 殿前走马仰青莲 。
福建省闽清县 " 李扳李氏宗祠 " 的主要植联有 :
其一 望山陇西基肇闲峤 叶叶繁荣承祖德 ;
派源天府蕃传梅邑 枝枝茂盛仰宗功 。
       其二 吾族自颛顼络绎上下五千年 , 演诸肇基开李板 ;
此地从塘石秀色蜿蜒三百里 凤林发迹衍梅溪。
李万康的后裔散居今泉州、南安、莆田、仙游、惠安、安溪、同安、永春、德化、永泰、福州、福清、平潭、闽侯、闽清、古田等市县。宗支脉派蕃衍旺盛, 成为闽中一大宗系。后又迁徙广东、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 在远洋海外的衍传分布也很广。
邵武开基祖唐哀帝李祝子李熙照及其后裔南方大始祖李火德 宗系。
根据福建省《上杭县志》、上杭县官田村李火德公祠《李氏史记》、《永定县文史资料》、安溪县《湖头李氏族谱》、仙游县《东屏山李氏族谱》和《中华姓氏丛书·李姓》记载, 唐哀帝幼子李熙照被堂叔李开来救出, 并带回原籍福建省邵武县定居, 其子孙就在闽北繁衍生息。李熙照下传 7 世至李纲 ( 曾任宋宰相 ), 再下传 5 世至李火德。
李火德于南宋开禧二年 (1206 年 ) 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 19 岁任宁化县教谕,21 岁时因宋元兵乱与其兄木德从宁化石壁迁徙至福建省上杭县胜运里 ( 今官田村 ) 。李火德生 3 子 : 三一郎、 三二郎、三三郎子孙繁衍极盛上杭县官田村《李氏大宗祠》经重修后更加辉煌, 其主要楹联有:
其一 丞相将军府 ; 忠臣孝子门 。
其二 肇基趾于陇西 唐宋元明世推望族 ;
溯渊源于柱史 帝王将相代有伟人。
其三 祖庙敞官田 , 美奂美轮百代人文看炳蔚 ;
宗功追丰郎 序昭序穆万年俎豆荐馨香 。
其四 历多年而建庙知祖泽犹新 式焕龙门规矩 ;
会数省以敦伦愿孝忍不匮 , 光昭鹿洞楷模 。
福建省安溪县 " 湖头李氏宗祠 的主要楹联有 :
亘古今派溯陇西千秋屡盛曾几多将相王侯迹留青史;
  观中外枝荣宇内百世长兴, 数不尽英才志士功励后人。
李火德的后裔 , 名人辈出。 8 世孙李崇诚, 任明文渊阁大学士;17 世孙李光地任清宰相;23 世孙李嘉诚为海外华人首富; 26 世孙李登辉是原台湾国民党主席;28 世孙李光耀是新加坡前总理现为内阁资政。李火德宗系遍布海内外, 不仅今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的李氏宗亲多是其裔孙, 甚至远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东南亚及欧洲各国的李氏华侨, 也不少是其裔孙。李火德宗系是闽西南和南方陇西李氏一大宗系。
关于黄巢、王审知人闽义军李氏将士宗系
根据《五代史》、《福建通志》、《福州府志》和河南省《光州志》记载, 唐末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 黄巢起义军转战江南进军福建攻占福州。起义军采取流动战术, 在转战福建各地期间有少数中原兵民 ( 其中也有李氏兵民 ) 流落民间繁衍生息。
黄巢起义后群雄割据。安徽寿县人王绪聚众起义占领河南光州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乡民五千多人参加起义军。王绪遂率光、寿两州、34 姓子民随军南下攻占福建汀州、漳州等地。王绪滥杀将士军次南安时发生兵变, 被迫自杀。起义军公推王审知为帅接又攻占泉州、福州等地。不久遂据有全闽之地。唐廷授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唐亡后审知建 闽国 ", 入闽将士和随军子民一般都就地落籍定居其中有不少李姓将士子民。当时中原五代更替战乱不已, 民不聊生," 闽国相对稳定更有不少北方李姓子民避乱南迁入闽或者入闽为官也都就地落籍定居。
根据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李氏宗谱》记载 :" 远祖在五季随王潮南下分居八闽各地。吾乡一世祖广孙公,生于元泰定元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携眷定居武荣 ( 南安市原名 ) 芙蓉乡繁衍生息。 明嘉靖十一年由裔联李白水主持首次修谱至 1949 年己修 8 次。从 13 世至 18 世都有许多裔孙衍迁台湾 到第 8 次修谱时已达 222 户。还有许多裔联衍迁东南亚爱国华侨领袖李光前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迄今芙蓉李氏已衍传 24 代人口近两万人。
根据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地山李氏宗谱》记载 :" 其始光州固始县人随同审知人间遂卡同安县仁德里地山保。家焉口 清康照末年以后地山李氏多次成批向台湾移民开垦清时渡台达一百四十多人。
目前台湾各姓居民按人口数排位, 李姓居第 4 位, 其祖籍大多在福建。
统观以上论述经考证可以初步认定陇西李氏入闽始于唐朝, 是多中心的并不是由某一个陇西李氏家族南迁入闽,而后衍传分布全闽各地的更不好说某一个人是全闽李氏的血缘始祖。当然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探究哪一个李氏宗系最早入闽且影响较大而把这一李氏宗系的始祖看作是全闽李氏的公共始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那末我们初步认定全闽李氏的公共始祖是唐江王李元祥。
因为笔者手头持有的原始资料不全不多, 特别是全闽各地的地方志和谱牒缺少比较全面的实地考查和分析论证而且限于水平、时间、经费和精力所以上述见解只是初步的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确认。本文意在 " 抛砖引玉 " 罢了。
 
本文作者系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仙游县第二中学教务主任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筹委会负责人之一福建省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常务理事。)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