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 贞观之治为唐诗繁荣奠就坚实基础
研究成果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E-mail:ly22266@souhu.com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贞观之治为唐诗繁荣奠就坚实基础

作者: [佚名] 来源: 时间:2014-02-26

贞观之治为唐诗繁荣奠就坚实基础

鄂东南李氏宗亲联谊会  李  萃

 

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的国家。唐代在文学领域中出现了极其繁荣的景象,诗歌的成就成为我国封建社会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唐诗是中华古老诗国的光辉灿烂诗歌遗产的顶峰和典范,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的精魂血魄已潜移于中华民族的灵魂里,融化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以至于唐以后中国历代文人包括文化巨大的成长几乎不受到唐诗雨露的滋养和灵气的熏陶。民间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唐诗影响之深。

唐诗最繁荣的时期是在盛唐。《全唐诗》收录唐诗近5万首,作者2300余人。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负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全唐诗》收录的多为盛唐时期诗人的诗作。盛唐时期诗歌的繁盛不是突如其来的,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贞观之治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以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还实行“均田制”并推行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促成了经济高涨,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唐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唐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冶。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那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为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宽松包容的政治基础、安定和和谐的社会基础、开拓创新的人才基础,为盛唐经济、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也为盛唐诗歌繁荣作了充分准备。

贞观之治对盛唐诗歌繁荣所起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开创了一代新诗风。在唐初的诗坛上,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仍然沿袭着汉魏六朝的华艳风习。正如《新唐书》所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唐初,诗坛的中心仍系于宫廷,一批由隋入唐的诗人,保持了诗歌发展的延续性。因此,唐初浮艳诗风依然泛滥,写作宫延诗或艳情诗的诗人多不胜数,“应诏”、“应制”或“奉和”之作充斥诗坛。针对这种现象,贞观名臣魏征在《群书治要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采浮艳之词,争驰迂诞之说,骋末学之博闻,饰雕虫之小技,流宕忘返,殊途同致。”这个批评,颇为击中时弊。

诗风问题不仅仅是一创作风格问题,而是和时代风貌密切相关。唐初贞观年间,实施“均田”、“租调庸”法,鼓励农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省约赋役,节制奢纵,“矜恤民困”,消除各种不安定社会因素;依法立国,“补千年之坠典、拯百王之余弊”;据理论情,恤刑慎杀,明正赏罚;皇帝励精图治,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使贞观王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贪污的王朝,一个社会秩序空前安定的王朝,一个经济十分繁荣的王朝。国力的日渐强大,为士人展开了一条宽阔的人生道路。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繁荣昌盛,生机勃勃,昂扬奋发,蒸蒸日上,成为贞观王朝的时代风貌。时代风貌折射出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的脊梁、支柱、统领时代发展动力,导引时代发展方向。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反映到文学上来特别是诗歌中来,便是由昂扬情调取代华艳之风。因而诗歌创作在贞观时期有了重大转折,重大突破。诗歌开始走出宫廷,走出禁苑,走向社会,走向民间。唐太宗李世民率先垂范,整饬诗风。《全唐诗》收录的唐太宗的几十首诗中,就有许多内容充实、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的好诗。在《经破薛举战地》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这样的诗,可以看作是唐代边塞诗的开山之作。唐初活跃在诗坛上的诗人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又都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跟随时代的脚步,诗作中散发出新鲜气息。魏征的《述怀》气韵高古;虞世南的边塞之作,追琢精警,风格苍劲;而王绩则是一位能够自拔于齐梁诗风的诗人。他在《野望》诗中写道:“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首诗以丽词清句写山野秋景,脱尽六朝绮靡之风,透露出诗歌的新生机,可谓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还有王梵志、寒山、杨师道等一批诗人也相继创作了倡导新诗风的诗作。这些诗人的作品,不再是吟风弄月、无病呻吟,而开始关注社会、关注民主,情调高昂,语言清晰,感情真挚。这种激扬豪迈的格调,为唐初诗坛吹进了一股新风,使诗风开始转为。诗风的转变。孕育了唐初四杰以及稍后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杰出的诗人,成为唐代诗歌革命的前奏,拉开了唐诗发展和繁荣的序幕。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样式,诗歌的繁荣发展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几个强盛王朝,强盛的标志不外乎国富兵强和民丰物阜,但在深层文明上作出突出建树的首推贞观王朝。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相造应,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对外战争取得了连续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疆土极度扩张,朝鲜、漠北、西域的辽阔疆土相继并入中国的版图,西部疆土直达咸海东岸的石国即中亚细亚塔什干城。

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不歧视商业,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的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唐朝的强盛给统治者对外关系上带来了无比的自信,因而唐朝开放程度很高,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期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绸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人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杰才俊士历尽千难万险也要往唐帝国跑。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很多人不想回国,大多数人以成为中国人为荣。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20万人以上。唐帝国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官派的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7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开放的风气,对文学题材的拓展,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带来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国内各民族的融合,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诗人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贞观之治成为唐诗繁荣的摇篮和温床。

 

唐代以诗赋取士为重要内容的科举制度,是打破世族垄断政治,为庶族打开仕进之门的新的官僚选拔制度,也是促进唐诗繁荣的一个直接因素。唐承隋制,发展了科举制度,设置进士、明经、等八科来选拔人才,以明经、进士两科并重,而进士应试主要科目是诗赋。有唐一代,每年进京应举的乡贡之士和应举生员,少则数千,多则近万。这么多人都要写诗,以求进取,一时间写诗蔚然成风。

唐代诗人都是庶族出身的举子。诗歌成为庶族出身的举子进入仕途的捷径。以诗取士的制度,对于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对于诗歌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对于诗歌艺术经验的积累和研究,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以诗取士,使得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几乎都是诗歌作者,使诗歌成为唐代文化领域中的一个“专门”,成了知识分子毕生学习、钻研的必修科目。唐代诗歌的繁荣,是离不开这个诗歌大普及的局面的。

与以诗取士的影响极深,诗歌在唐代的社会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在任何时代所罕见的。诗人们可以利用诗歌来博取帝王贵族的赏识,也用它作傲视上层社会的资本,“千首诗轻户侯”。向达官名流干谒求进用诗,送人出使、还乡、慰人贬官、下第也用诗。诗歌的影响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的诗歌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工匠、舟子、憔夫、婢妾等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也有出身世家豪族的贵族诗人,但其基本队伍是寒素之家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积极跻身于封建统治的上层,但大多数仍然沉沦下僚,流浪江湖,经历了种种坎坷不平的遭遇,比较接近下层,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丰富了诗歌创作的题材。

唐代诗歌的繁荣在贞观时期已初现端倪。诗歌功能的不断提升,诗歌应用的不断广泛,诗人队伍的不断扩大,诗歌艺术的不断提高,诗歌体例的不断完善,积土成山,积流成渊,使唐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座高峰。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