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儒商> 陇上名医李恒山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陇上名医李恒山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18

 

2002年春, 原陇西县委书记、甘肃省监察厅厅长张自强 , 为 80 岁高龄的陇西名老中医李恒山从兰州寄来赞辞:“甘为春蚕吐丝尽, 奉献芳心万古流 ”。盛赞李恒山大夫终生从医, 潜心学间, 孜孜以求, 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其情真切, 寓意深远。
李恒山大夫从医数十年, 经他亲手治愈的患者难以计数。
“杏林高手”、“起死回生”、“华佗再世” 等许多患者敬赠的锦旗、 匾牌, 无不是李大夫精湛医术、高尚医德的写照。
 
潜研医术一生镇而不舍
李恒山,1922 年生,陇西县南安镇人。祖籍山西太原, 出 身三代中医世家, 幼承家训, 酷爱岐黄, 拜师于蜀地名医陈浩 然。 1962 年经组织推荐进入甘肃省中医学校, 学习深造。因其勤苦善思, 潜心学间, 医术日渐长进, 尤其是针灸医治中风、痹症、凄症等疾病更是见长。后陈老先生回归故里, 李恒山秉承师训, 仍长年奔波在陇西的城乡山水之间, 悬壶济世解民沉痛。因其良好的医德医术, 五十年代初在陇西已闻名遐迩, 到处传颂着李恒山大夫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 !
1959 年深冬, 人们发现陇西科羊沟口的公路旁躺着一具 “死尸”, 正在围观议论。这时, 正在碧岩龙川水库工地给民工治病的李恒山闻讯后, 带着一名保健员急忙奔赴现场。他对 “死尸” 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检查, 发现 “死尸”的心脏还微微跳动。李大夫二话没说, 迅速采取了注射、针灸等一系列急救措施,一会儿 “死尸” 苏醒了, 慢慢睁开了眼晴。原来他是附近魏家沟村的农民, 刚从宝鸡女儿家回来, 因一路劳顿, 饥饿困乏, 一滑倒就“死”过去了。这件事流传开来, 人们议论纷纷:“李大夫有绝招, 能起死回生, 把‘死人' 救活 !”。
1960 年冬, 中央工作组来陇西抢救人命, 恒山大夫被派往城关公社 ( 现巩昌镇 ) 汪家门大队 ( 现汪家门村 ) 给社员治病。 一天, 听说村里杨志大的弟媳妇死了, 李恒山大夫和大队长前去查看, 只见这女人已穿好 “ 寿衣 ” 停放在炕边, 手脚捆在一起, 准备后事。见此情景, 职业的敏感使李恒山大夫习惯地伸手去摸 “死人”的脉搏, 发现该女人并没有死, 疑为胃部的患疾, 为确定自己判断的正确, 伸手压了一下女人膨胀的胃部, 只见她的眼睛微动了一下。这时, 他已认定该女人患了急性胃痉挛, 致其休克, 急用银针强刺胃院穴。突然该女人长吁一声, 慢慢苏醒了。经过李大夫十多次的针灸治疗, 终于从死神那里夺回了她年轻的生命。
1985 年笔者大妹来陇探亲, 忽于臀部长一囊肿, 日渐长大, 坐卧不宁, 痛苦不堪, 经陇西县医院、定西专医院诊断, 需要手术, 但弄不好会造成下肢瘫痪, 终身残废。鉴于当时李恒山大夫在陇西的声誉、全家人商议, 毅然求救于他。经恒山大夫仔细诊断, 服用三剂中药后囊肿变软, 又服了十多天中药后囊肿居然奇迹般消失了。 每当大妹回忆当时李大夫为其诊治的情景仍感动不已, 激情难抑。台胞原瑞麟在李恒山治好他的痛疾后, 不胜感激, 返台前特来致谢 ! 赞曰:
医国医人, 功同良相, 寿人寿世, 德业永彰 !
去国五十, 辛未还乡, 治愈沉疴, 衷心颂扬 !
                台胞 原瑞麟 时年七十六岁
                         1991 年 7 月 9 日
李恒山良好的医德, 塑就了一副菩萨心肠, 为患者所想, 急病人所急, 不论是刮风下雨, 还是数九寒天, 只要是病属求救, 从不推辞, 随叫随到, 经他亲手治愈的患者何至万千 !
李恒山不但自己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而且也鼓励要求子女积极从事医务工作。为秉承父训, 长子李世英、三子李世忠、三媳杨静, 均先后成为县中医院中医针灸医师, 为陇西县中医院的创建、发展、壮大做出了显著贡献。
李恒山大夫不但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 而且也很重视医学理论的研究。多年来他反复学习, 潜心研究《灵枢》、《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针灸专著, 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整理出《中药对症心得》、《中国针灸史略及临床》、《针灸特定穴词》等, 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履行职责积极参政议政
李恒山大夫不但医术精湛, 医德高尚, 而且还热心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他是五届陇西县政协常委、六届政协委员, 其间他认真履行职能, 关注社会热点, 积极参政议政。围绕陇西医疗卫生事业, 提出了许多分析透彻、内容具体、切实可行的提案。如 : “关于筹建县中医院的建议”、 “关于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提案 ” 、 “关于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的建议” 、 “关于加强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的提案 ”等意见和建议, 高屋建瓴, 切近民意, 大多都得到圆满的解决。 1992 年在县政协五届一次全委会上, 恒山大夫与医务界的其他委员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 针对当时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 提出 “关于抓紧筹建中医院住院楼的建议”, 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 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有关部门在省地积极争取资金 200 余万元, 建成了占地 3000 平方米的四层住院楼, 后又筹资 200 余万元购置了 B 超、胃镜、 2 00 MAX 光机、心电图机、半自动化分析仪等五十余种先进医疗设备, 大大缓解了当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如今陇西中医院已成为全市医疗设备服务水平一流的先进文明单位。其中蕴含着李恒山大夫多少的心血和汗水。退休后, 他仍在中医院政协委员咨询诊疗室与张尔康、薛礼复等委员为群众义诊服务近 10 年, 诊治了数万病人。
如今年届八旬, 退休在家的恒山大夫, 由于身体等方面的原因, 已不能四处奔波为病人诊治, 但不时有慕名前来的患者相求, 他仍是不顾年迈体弱, 尽心诊治, 让患者满意而归。 有些患者为了感谢他, 不时有礼相送, 几乎都被李大夫委婉谢绝。他说 :“为病人诊治, 使其康复, 这是我们做大夫的天职, 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有什么要感谢的呢 ?”其高风亮节的医德昭然于世。
毕生从医, 勤劳一生的李大夫尽管行动不便, 但每隔一段时间, 还要到中医院走一走, 看一看。他的步履是那样的缓慢沉重, 观察又是那样的认真仔细, 这里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对他来说都是那样的富有情感, 许多从业的医务人员都是李大夫曾经的学生。从与李大夫的言谈中不难窥知这位世纪老人对
陇西中医院的变化所包含的深情和对未来发展所寄予的厚望。
 
弘扬李氏文化
发祥于渭水河畔的古郡陇西李氏文化,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李恒山大夫作为陇西德高望重、颇有声誉的李氏族人, 理所当然地被 1992 年 8 月 1 日召开的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推选为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会长。尔后, 他为 “ 陇西堂 ”的筹建、李氏文化的研究、海内外李氏族人的联络、族谱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四处奔波, 奋力呼喊, 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李氏文化研究工作刚刚起步, 如何组织开展, 当时还是个未知数。为了做好相关事宜, 李恒山大夫不顾年老体弱, 多次向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相关领导反映情况, 汇报工作, 为 “陇西堂 ”的筹建, 研究会人员的配备, 工作的开展, 日夜操劳, 不遗余力。 他花费大量时间查阅了《新唐书》、《旧唐书》、 《巩昌府志》、乾隆《陇西县志》等史书、方志, 与研究会有关人员深入民间实地考察, 对陇西境内的李家龙宫、太白故里、五李亭、李贺墓、西园天王李靖庙等遗址、遗庙进行了认真反复的调查论证和研究工作, 还充分利用自己广泛的人缘关系和社会影响, 联络外地工作的陇西籍李氏族人共同为李氏文化的研究献计出力。在他的热情感召下, 许多外地李氏族人将所掌握珍藏的有关资料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以供参考。在十余年的时间内, 前后收集到北京、山西、福建、四川等地以及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李氏族谱及其资料, 为李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资的参考。
为保证李氏文化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 使李氏文化的渊源、发展、繁荣具有系统性、理论性, 经向县上有关领导汇报后, 县政府还专门派人赴外地一些学术单位进行了李氏文化的考查工作, 并聘请了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山西社科院及福建、安徽、敦煌等地的专家、教授为特约研究员, 专门从事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
1994 年 5 月 30 日, 甘肃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在兰州成立, 李恒山大夫因其显著的工作实绩和社会声誉, 又被推选为总会副会长 ( 原甘肃省委书记、全国政协常委李子奇为会长 ) 。尽管他年老体弱, 力不从心, 但为了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工作,仍要单精竭虑, 日夜操劳, 花费了大量时间查资料, 搞调查, 撰写了数篇颇有见地的文章, 如《世界李氏名人录》 ( 共 7 篇 ) 、《诸李诗文集》、《李氏词综》、《李氏楹联集》、《当代李氏中医名人选》等, 为李氏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年过八十高龄的李恒山大夫, 至今仍精神矍铄, 思维敏捷,坚持每天读书看报, 对时事政治仍有着清醒的头脑。谈及往事,仍兴致勃勃, 其真切的话语无不流露出他对医学的钟爱, 对李氏文化研究工作所寄予的热情。
李恒山大夫的一生是勤苦的, 业绩也是显著的, 因而也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荣誉。他曾先后出席了省、地、县各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经验交流大会, 两次受到大会的表彰和奖励;1994 年甘肃省政府为其颁发了行医 30 年的荣誉证书, 并荣任定西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陇西县中华中医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至今仍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为陇西的地方医学与李氏文事化的繁荣发展奉献着余热。
( 作者系陇西一中退休教师 )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