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渊源> 陇西李氏文化源流
研究成果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陇西李氏文化源流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18

陇西李氏文化源流
作者:李研会 来源:www.lxlswh.com 阅读:608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李姓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李姓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期,纣王无道,理征因直言规劝其改正错误,为纣王所不容,而被杀害。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候之墟,食木子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的保命之功及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之故,自利贞起改理氏为李氏,故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李姓从形成时起,长达几百年默默无闻,直到春秋时期李耳(字伯阳,谥曰聃,号为老子)为周朝守藏室之史,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著《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余言,留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崇、辨、昭、玑。李崇仕秦陇西守,封南郑公,即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今河北赵县),为赵郡房始祖。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6大房。陇西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

唐朝大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陇西李氏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生长于陇西成纪的李渊父子统率十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文治武功,至为煊赫。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并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国姓——李姓,还有许多家族的附姓和改姓,使李氏家族空前庞大起来,多民族的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壮大。李氏族裔“得唐独厚”,创造伟业,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李隆基的“天宝盛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建立了不朽功绩,也为李氏树立了一座光彩斑斓的丰碑。有唐一代,李氏一族,英才济济,文臣武将,名士大儒,不胜枚举。《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姓担任过宰相的,赵郡有13人,陇西郡有10人;立过赫赫战功的大将有开国元勋李靖、中后期的李晟;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称得起一代巨匠;传奇作家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给中国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石,开拓了道路。此一时期,李姓人家的文治武功,至为煊赫,无怪李白开怀歌唱:"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王勃也热情咏叹:"陇西多名家,子弟复豪华……麟阁图良将,六郡名居上。”唐朝宗室是一个庞大的李姓族群,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为他们创造了发展繁衍的优越条件,因而使李姓人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了大成、西凉等12个政权王朝,但最为辉蝗的莫过于唐王朝。

李姓的溯源与堂号:

    木有本,水有源,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其木本水源,就是所谓的郡望。“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人所仰望(《辞海.郡望》)。秦始皇统一 中国,实现郡县制,汉袭秦制,这就为郡望一词打下了基础。汉朝“文景之治”,全国空前的繁荣了起来,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创造这些伟业的过程中,各郡都会涌现一批出类拨萃的人物,他们的姓氏便函成了大姓,也就是所谓的“郡姓“。李氏的郡姓也是在这个时候形成了,并且一直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李世民登基后,下诏天下的李姓的郡望,均为陇西。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故言李者称陇西“。这从甘肃史料中足可得到佐证。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忆中称:“李氏族繁衍布四方,人口之多为姓氏族之冠,且我族源出于一,凡我国各地,所有李姓无不冠‘陇西郡’三字,足证李氏宗族肇始于陇西,源出于同血系,殆无疑义“。由此看来,世界各地均认为李氏的”根“在陇西,共尊“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
    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陇西作为一个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的名称,而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无怪乎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对“陇西”二字怀有如此深切的亲情。

李姓的迁徙与分布:

    由于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迁调、贬谪、游学、经商、避仇辱多种原因,李姓人曾频繁地迁徙,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动,先从陇西迁往陕西、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迁到福建,再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徙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当数量的迁到海外,几乎遍布全世界。李氏南迁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现在福建、广东、浙江及香港、台湾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火德公后裔,甚至远在美国、泰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及欧洲各国的华侨李氏,寻根溯源,也都归于李火德门下。据1990年7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李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全世界累计超过了一个亿,为中国第一大姓。

李姓情系“陇西堂”:

    由于客家人的祖先,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迁徙之路,因而时时不忘中原故土,时时不忘祖籍"唐山",而客家李姓对“陇西堂”则倾注了更多的深情。在闽、粤和台、港、澳及东南亚各国的李姓同胞,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的匾额,或挂在大门口,或悬于客厅,有的逢年过节供奉“陇西堂”的牌位,缅怀故土,遥祭祖先,海外李氏宗亲会会址的高大建筑物上都用汉字署名“陇西”二宇。湖北阳新李氏宗祠有一幅楹联:“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广东梅县的“陇西堂”廊柱上有一幅楹联:“旋马家声远,犹龙世泽长。”唐朝大诗人李白称:“白本陇西布衣,因家于绵”,“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宗仁回忆录》第一篇“家世”中说:“相传我们的先祖是陇西人,历朝历代,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到广西的。”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等二人,冒着风险毅然来到北京访问,记者问他:“为何来大陆采访?”他脱口而答:“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我从小想到大陆来,很想看看大陆,当了记者以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这—行动,代表了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其后不久,台湾的6位李姓同胞,自愿组织起来,千里迢迢来到陇西寻根祭祖,找到永吉乡李家沟山头的李靖庙遗址,焚香膜拜,满足了他们的夙愿。同年,日本的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原是广东梅县客家人)携子女来到陇西谒祖敬宗,和当地老婆婆同吃同住,她回到日本后来信说:“……我像回到温暖的家乡,受到亲人的款待,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繁荣……。”寻根情、故土情、民族情,凝结成了爱国情,条条信息伴随而来的是信心和希望,是对未来的无限幢憬和不懈追求。1990年11月以李伸一先生为首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一行专程来兰州访问,表达了对陇西的向往之情。1998年以来,相继有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菲律宾、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寻根敬祖团专程来陇西,到仁寿山“陇西堂”和李家龙宫拜谒先祖,抒发“叶落归根”之情,并对发样地——陇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提供了多方面的捐助,做出了很大贡献。陇西即李姓,李姓即陇西,情切切,意深深,这般亲情,至为感人。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