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渊源> 李姓与陇西(中篇)
研究成果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E-mail:ly22266@souhu.com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李姓与陇西(中篇)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18

 

李姓的郡望是陇西 , 李氏的堂号是“陇西堂”
陇西 , 指的是陇山以西之地 , 陇山即今日六盘山。据《辞源》注释 , 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区 , 那就是说 , 秦、汉时的陇西郡 , 包括六盘山以西、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 , 其郡治在秦、西汉、东汉时期 , 均在狄道 ( 今日临洮 ), 三国、魏、晋、隋时期 , 均在陇西 , 即今日之陇西县。
木有本 , 水有源 , 我国最古老的姓氏 , 其木本水源 , 就是所谓的郡望。郡望是指每一郡中最为显贵之氏族 , 且为全郡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秦始皇统一中国 , 实行郡县制 , 汉袭秦制 , 这就为郡望一词打下了基础。汉高祖统一中国 , 采用了“休养生息”的英明政策 , 很快恢复和发展了生产 ,“文景之治”, 全国空前的繁荣了起来 , 汉武帝开疆拓土 ,使汉朝成为空前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创建这些伟业的过程中 , 各郡都会涌现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 , 他们的姓氏便成了大姓 , 也就是所谓的“郡姓” 。李氏的郡姓 , 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了。《史记·李将军列传》有一段话:“单于既得陵 , 素闻其家声 , 及战又壮 ,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 ,族陵母、妻、子。自是以后 ,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 , 居门下者 , 皆用为耻焉。”李陵是李广的孙子 , 远在漠北的单于因 “素闻其家声”, 而把他招为驸马 , 可见李广一家 , 在陇西郡已是很有声望的氏族了。至于后面几句 , 因此前司马迁替李陵鸣过不平 , 受了“宫刑”以后叙发的悲愤之词 , 是非曲直 , 非本文所论范围 ,但可以看出 , 不是别的姓氏“用为耻焉”, 而是“ 陇西之士 , 居门下者 , 用为耻焉 ”, 可见两千一百多年前 陇西人民已和李姓有着很深厚的情缘了。
汉朝四百多年 , 我国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 , 经济文化空前繁荣 , 各郡的“ 郡姓”,自然得到了大发展 , 这就为其后的各姓氏郡望称谓 ,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辞海·郡 望》:“ 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 , 称为郡望。”此时李姓早已是陇西最显贵的世族 ,李世民登基以后 ,下诏天下李姓的郡望 ,均为陇西 ,则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南宋郑樵辑《通志》时 ,便在李氏源流的结语中说 :“故言李氏称陇西”。翻开甘肃史料 ,足可予以佐证。
既然是陇西郡的显贵氏族 , 必须要做出不辱门第的功业 , 今天看来 , 陇西等地的李姓族裔 , 确实为国家民族卓有贡献。 1988年中央组织全国各省市编辑了一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概况丛书》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甘肃卷叫《陇原物华》 ,在其“历史名人” 栏 , 列出了 48 位历史名人。其中李姓人氏有 9 位 , 他们是李暠、李渊、李世民、李广、李陵、李冲、李晟、李愬、李彦仙 , 占历史名人总数的 18.7%;在“著名学者”和 “著名文学艺术家”条下 , 列出的 27 位名人中 , 李姓占了 7 位 , 他们是李翱、李白、李益、李约、李公佐、李复言、李梦阳 , 占名人总数的 25% 。这么大的两个比例数字 ,说明两千多年来 ,李姓确实是陇原人民所仰望的姓氏 ,他们的郡望是陇西 ,也为我们陇原人民增光添彩。
姓氏的另一个表记叫堂号。由于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迁、天灾人祸的转移、人口不停地流动、家族的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 , 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 , 便以“堂号” 来维系。所以同一郡望的家族 , 便有了不同的堂号 , 如同是太原郡的王姓 ,在山西等地的堂号叫“龙溪书院”, 在甘肃等地的堂号叫“三槐堂”; 陈姓是闽、台等地的大姓 , 他们的郡望同为颍川郡 , 但在台湾的各支陈姓中。便有了“德星堂”和 “聚星堂” 之分;中有李姓 , 郡望是陇西 ,堂号是“陇西堂”, 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 , 郡望 ,堂号均取郡名者 ,实属罕见 ,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 ,也只有李姓的 “陇西堂” 而己 ,这个独特现象 ,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
隋末天下大乱 ,李渊留守太原。他所统率的 10 万军队 ,号称关陇军。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 ,军旅也贯以“ 陇”字为荣。凭藉 10 万关陇军 ,南下洛阳 ,荡平天下以后 ,便封其爱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可见他和陇西故土的亲缘之深了。也算巧合 ,时隔三百多年以后 ,南唐后主李煜也被赵匡胤封为“陇西郡公”, 这绝不是随便的敕封 ,大概赵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对陇西有着很深的亲情 , 使李煜安心就范罢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后 ,励精图治 ,振兴百业 ,姓氏传统, 也为他所关注 ,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篡《氏族志》 ,在全国范围 内收集氏族家谱 ,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 ,鉴别世系 ,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 ( 公元 638年 ) 书成 ,颁布天下 ,这就是著名的《大唐 氏族志》,从史料看 ,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 , 李姓既为国姓 ,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与此同时 ,太宗诏令天下 ,李姓 的郡望是陇西 ,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 ,天下李姓是一家 ,还分什么派和系 ,同为陇西籍 ,共奉“陇西堂”, 以陇西为荣 , 尊陇西最亲 , 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的原因。
 
台胞、侨胞眷恋唐山
1993 年 10 月 ,香港《明报》月刊 10 月号的文章 , 题目是《挥泪百年——探寻美国 ( 排华法案 ) 下的华人生存轨迹》。该文记
述了150 年前华工在大洋彼岸的血泪史 ,文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名词——唐山。他们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 ,自称是 “唐山人 ”,他们要回国。说的是回唐山 , 他们临时返回探亲 , 说的也是回唐山探亲 , 甚至美国当局利用歧视性的《排华法案》遣返我们的同胞回国时 ,也使用“遣返唐山” 的词句。 1979 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编辑部 , 翻印了台湾某报纸连载的长文 ,题目是《‘唐山过台湾 '的故事》 ,叙述台湾的各族人民 ,都是从唐山来到台湾的, 他们的“根” 在大陆。
既然根在大陆 ,既然是从大陆漂洋过海去谋生活 ,为什么要叫唐山呢?这也有它的历史原因。
提起唐山二字 ,一般指的是河北唐山地区。李世民东征 ( 俗称 “薛仁贵征东”) 时 ,大本营住扎在今日的唐山地区 ,人们为 了纪念盛唐的丰功伟绩 ,便把此地区起名唐山。台胞、侨胞思念祖国、敬慕盛唐的文治武功 ,把祖国简称唐山 ,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查诸史籍 ,推本溯源 ,唐山指的是整个大陆 ,体指的是闽、粤山区。这是居住在此一山区的“客家人” 为了表达他 ( 她 ) 们的亲缘和情缘所创作出来的名词。
           安史之乱 ,极大地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 ,内庭宦官专权 ,簾外藩镇割据 ,百年内讧 ,朝纲废驰 ,宦官拥有军队 ,并在军中派有监军。监军的权力甚至超过了节度使。“永贞变革”失败 ,宦官迫使顺宗皇帝让位 ,革新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受到沉重打击;“甘露之变”事败 ,宰相李训、王涯、舒元兴等全家老小均被杀戮 ,宦官更加飞扬跋扈 ,他们先后杀了宪宗和敬宗两个皇帝,他们拥立了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和昭宗 6 个皇帝 ,皇室大权旁落 ,尽都是“宦官”当道了。
从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称帝 ,到宝玄二年史朝义穷蹙自杀,叛军到处烧杀抢劫 ,官军也是横征暴敛 ,北方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 郑、汴、徐、淮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唐、邓一带“荒原千里 , 万室空虚。” 此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 ,剑南、山南、河南和岭南各节度使相继叛乱 ,官军连年与叛军作战 ,北方人民疲于逃避兵荒。相对来说 ,吴越地区比较安定 ,中原人民纷纷过江逃命去了。一江之隔的江淮地区 ,也是连续六七年的战乱 ,“八州之内 , 鞠为荒榛 ,幅员数百里 ,人烟断绝”, 迫使江北人民就近过江寻找栖身之地 ,这就造成了一次人口向江南的大转移。
公元 937 年 ,李昪灭吴 ,建立了南唐 ,地盘很快扩展到江东、江西、湖北、以及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 ,他们采取了“予民休息”的政策 ,鼓励农民栽桑养蚕多耕种 ,勤于政务 ,大兴水利 ,不到十年工夫 ,人民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长安的唐朝覆灭了 ,江南又建起了李唐王朝 ,这就吸引了众多的中原士民、文巨大儒及唐室宗亲来投靠。这次中原人民的大迁徙 ,也是一次中原文化的大转移。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 ,夺取了后周的政权 ,自知无法战胜北方的强敌契丹 ,便举重兵过江南下 ,南唐臣民又一次面临着残酷的战争 ,无法抵御强大的宋军 ,他们群体向东南地区转移 ,由于吴越的钱弘俶和漳泉的陈洪进相继归附宋军 ,他们便都逃到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区定居下来了 ,因为他们是群体打中原地区来的客人 ,当地人便把他们叫 “客家人”, 天长日久 ,客家人便成为这些山区居住的汉人的专用词了。他们说的是中原话 ,有中原地区的风俗习 惯 ,还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山区。现在盛行在闽南、台湾的“南音”,即是当年长安唐室的宫廷音乐 ,就是这些移民带去的。
这个大迁徙的过程 ,在台胞、侨胞的家谱中可以找到踪迹。如台湾大姓陈姓一支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 ……九世孙瑰公 ,唐封勋国公 ,官太保 ,时天下大乱 ,避居泉州仙游乡……”近日新华社发自成都一则电讯 :“ 唐王朝李氏族谱在成都发现”, 近十万字的族谱中 ,还写有“陇西谱序”,保存此一珍藏本的李姓 ,也是唐室衰败后 ,逃到浙江 ,后至福建 ,又迁到广东 ,乾隆年间 ,才由广东迁到成都龙泉驿定居下来了。这说明我国西部的唐室族裔中 ,也有人参加 了这次 “客家人”的大迁徙。
他们远自中原地区来到东南山区 ,长途跋涉 ,历尽艰辛 ,他们是大唐臣民 ,思念故土 ,不忘自己是唐人 ,初移台湾以后 ,当 地人亲昵地把他们叫 “阿唐”,定居三五代以后 ,小字辈的语音发生了变化 ,便把说中原话和闽南话的老一辈称省为“唐山阿公”,“唐山阿妈”, 问他们是从哪里迁来的 ,便说是从唐山迁来的 ,“唐山过台湾”便成了台湾人民的家常话 ,父传子 ,子传孙 ,一代又一代 ,都说他们的祖籍是唐山 ,直到今天 ,“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 !”这一句话 ,无人不知 ,无人不晓。“根”在唐山 ,既含着历史的亲情 ,又含着眷恋祖国的深情。
18 世纪以后 海运大开 , 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 ,大量到海外去谋生 ,他们大多都是客家人。最近对英国的侨胞、华人做了一次 统计 ,他们 80% 以上有客家人的血统 ,大同小异 ,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 ,大多数都是客家人 ,海外流传着一句话:“ 有海水的地方 就有客家人!” 也就是说 ,地球上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就有客家人的足迹。天下客家人 ,谁不想唐山 ! 越是远离祖国 ,越加思念唐山 ,置身异域的时间越长 ,同胞情谊 ,民族亲情越加浓烈 ,唐山、唐人、唐山人 ,这种凝聚着深厚情感的词语 ,必然要在其社会活动中表露出来 ,百多年前在旧金山受尽欺凌的时候 ,不忘自己是唐山人 ,其后同胞们越聚越多 ,在世界各大城市组建起华人社区的时候 ,不叫“华人街”, 更不叫“汉人街 ”, 而叫“ 唐人街”, 因为 “唐人”更能表达客家人的亲情。
唐山的泥土芬芳。
炎黄子孙的亲情可歌。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