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卷八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云:
武昭王讳暠, 字玄盛, 小字长生, 陇西成纪人, 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 16 世孙也 。 广曾祖仲翔 , 汉初为将军, 讨叛羌于素昌, 素昌即狄道也, 众寡不敌, 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 因葬于狄道之东川, 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高祖雍, 曾祖柔, 仕晋并历位郡守, 祖弇, 仕张轨为武卫将军、安世亭侯。父昶, 幼有令名, 早卒, 遗腹生玄盛。
案以上记载颇有可疑者, 表现在:
1 、李暠为李广之后当系伪冒。此说又见《魏书》卷丸九《私署凉王李暠传》。《魏书》成书早于《晋书》近一个世纪, 本传史料来源当是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 或刘昺《敦煌实录》等河西士人著述, 其可信度高于《晋书》。晋、魏二书皆谓李暠为汉李广之后, 说明至迟在西凉建立时李暠已将其家族与西汉李广家族联系起来。但二书表述又有区别: 《魏书》仅说旨为广之后, 很笼统; 《晋书》则明确其为广十六世孙, 并写出李广曾祖、祖二代姓名。 考《史记》、《汉书》之李广传, 均未载其祖先姓名; 而李广三子当户、 椒、敢及当户遗腹子李陵, 其姓名、史迹凿凿有据, 然《晋书》又俱不及之, 由此足见《晋书》之作伪。其所以要在李暠世系中添枝加叶, 乃是唐初史臣为了迎合李唐皇室出于陇西李氏且为西凉李暠嫡裔的政治需要。
2 、李暠籍贯, 《晋书》即有成纪、狄道二说。考《汉书·地理志下》, 狄道县属陇西郡, 成纪县西汉后期改隶天水郡; 西晋时隶属如故。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境内, 成纪在静宁县西南。永嘉乱后, 成纪很快为胡族所占, 狄道数十年间一直归属前凉版图。李暠祖先未见自天水郡移居河西的征象, 可侧证成纪说之不可信。 又李暠高祖、曾祖仕晋为郡守的记载也难为史料所证实, 其伪造的可能性很大。晋末变乱, 东土扰壤, 安定张轨在河西建立政权, 家居河西东部地区的李弇便凭借一定的家族实力而为张氏所用, 成为前凉统治集团的一员。这时的陇西李氏似无儒学修养, 以李弇仅以武职效力于前凉可知。
安定张氏以儒学见称, 张轨割据河西后,“征九郡胄子 500人, 立学校; 始置崇文祭酒……春秋行乡射之礼 ”。其后统治者倡导儒学政策未曾改变。李弇学习儒学, 故 “ 幼有令名 ”, 前凉统治者明习儒学并大力提倡, 官贵子弟遂趋之若鹜, 以获致社会声望而顺利入仕。陇西李氏便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接受儒学的, 此后儒学便成为这一家族社会政治地位上升的重因素。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 少而好学, 性沉敏宽和, 美器度, 通涉经史, 尤善文义。及长, 颇习武艺, 诵孙吴兵法。 ” 只有文武兼备, 才能在分裂割据局势下高人一筹, 脱颖而出。李暠自后凉效谷令人仕, 迁至敦煌太守。敦煌为河西重镇, 辖制西域与河西走廊乃至中原交通的咽喉孔道, 战略地位重要; 构成河西各政权社会基础的河西大族, 也大半家居敦煌。在敦煌太守任上, 李暠积累了雄厚的政治实力, 其中尤以和晋昌唐氏的联姻至关重要。公元 400年, 李暠在晋昌太守唐瑶等河西大族的支持下推翻段业统治, 建立西凉政权。
李氏西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诸政权中比较弱小的一个, 与其先后存在的北凉、南凉、西秦等政权都比较强大, 尤其沮渠氏北凉更是其直接的对手。李暠统治 17 年, 基本维持了统一安宁局面。 公元 417 年, 暠死, 长子歆即位。 421 年, 李歆为北凉所灭 ; 其弟恂继立, 亦败, 恂弟翻之子李宝则被北凉流放至敦煌。后李宝自敦煌逃奔柔然治下的西域伊吾地区, 成为柔然属下的附庸伊吾王。
二
李氏虽然逃离了河西本土, 臣服于漠北强族柔然, 但对于沮渠氏灭国却耿耿于怀, 并未完全放弃恢复独立的西凉政权的念头。 当公元 439 年北凉灭亡之际, 李宝认为返回河西重建政权的时机已到, 便放弃伊吾王之位而返回敦煌。《魏书·李宝传》 :“ 宝自伊吾南归敦煌, 遂修缮城府, 规复先业。 ” 另一方面面对更为强大的北魏王朝, 他又难于真正恢复其在河西西部的统治, 不得不采取与北魏交好的政策。同上传又云 :“遣弟怀达奉表归诚。世祖嘉其忠款……别遣使授宝使持节、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领护西戎校尉、沙州牧、敦煌公, 仍镇敦煌, 四品以下听承制假授。” 这表明北魏暂时承认了李宝对敦煌及其周围地区的实际统治, 使其割据合法性。这是北魏尚未完全控制河西地区的表现。对李宝的笼络有利于稳定新平定河西地区形势, 但长此以往势必助长其割据实力, 不利于北魏王朝有效地控制河西西部地区, 并进而影响到对西域的进取, 特别是陇西李氏与柔然的传统联系更会影响到北魏的西进战略。
公元444年, 李宝入朝。这显然是北魏朝廷为防止其“规复先业” 而作出的决策。李宝之来到平城, 很大程度上并非自愿, 因为此前一年其长子李承已作为质子人京。李宝在魏, 历任外都大官、内都大官及并州刺史、怀荒镇将等内外要职。三都大官主断狱, 是北魏前期最重要的司法长官; 并州、北镇辖制京师南北要地, 战略意义重要。李宝为官表面看很显赫, 但实际权力可能并不大, 因为当时各级长官一般实行“对为” 制, 不止一人充任; 史书中也不见李宝行使职权的有关记载。李宝在魏 15 年, 文成帝太安五年 (459 年 ) 卒, 时年 53 岁。
李宝作为西凉皇室后裔, 在北魏获得了较好政治境遇,分析起来, 原因有四 :(1) 西凉与北魏之间未曾发生任何冲突。据《晋书》 李暠传, 西凉建立初即上表于晋, 与江南东晋政权建立了友好关系; 东晋与拓跋氏之间关系良好。又据《魏书》本传, 李暠在敦煌始建西凉时即 “ 遣使朝贡 ”, 迁都酒泉后仍 “岁修贡职 ”; 李歆时还 “遣使朝贡” 。西凉与北魏曾有密切外交关系, 从历史继承角度考虑, 北魏统治者对入魏西凉皇室后裔给予较好待遇。 (2) 北魏先与北凉结盟, 后反目为仇, 最后拓跋焘举兵消灭北凉; 陇西李氏与沮渠氏为世仇, 有亡国之恨。这样拓跋氏与陇西李氏有共同敌人 , 二者容易产生认同感。 (3) 北凉亡国之际, 割据敦煌一带的陇西李氏“奉表归诚”, 使北魏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控制了西陲地区。后来李宝又亲自晋京, 更为拓跋焘所重。 (4) 陇西李氏在河西地区有强大社会影响力, 与河西地区各阶层尤其是世家大族有广泛社会联系。李宝之舅伊吾王唐契、唐和兄弟也在其后不久归附北魏, 并对此后北魏与柔然争夺西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也有利于加强陇西李氏的政治资本。当然最现实的原因还是, 对陇西李氏的重用是加强北魏在河西地区实际控制的政治需要。
李宝 6 子 ( 承、茂、辅、佐、公业、冲 ), 除公业早卒未仕外, 其它 5 子先后与北魏中期入仕, 成为在入魏河西大族中最有影响的家族, 为其在北魏中后期发挥政治作用创造了条件。
李承于公元 443 年人京为质, 赐爵姑臧侯, 时年 13 岁。文成帝 (452-465 年 ) 末年, 出任荥阳太守, 距其入质已逾 20 年之久, 时年近 35 岁。 公元 475 年, 李承卒于荥阳太守任上。就当时一般情况来看, 鲜卑贵族或汉族高门子弟往往不及弱冠之年即可人仕, 仕宦后职务调动升迁也较快, 像李承一样久居郡守的情形实属少见。这是因为李承在平城的使命就是给其父 “归诚” 为质, 所以当李宝在世时北魏朝廷不会授予他任何实际职务。李茂于文成帝初“ 袭父爵镇西将军、敦煌公, 乃长兄李承所让。” 孝文帝初除长安镇都将, 以孝文帝即位之 471 年计, 为 40 岁; 以献文帝被害之 476 年计, 则为 45 岁。后转西兖州刺史, 又入为光禄大夫。李辅先以太学博士起家, 迁司徒议曹掾, 太和初外任颍川太守。太和六年 (482 年 ) 卒于任, 时年 46 岁。其入仕也当在 35 岁左右。李佐于孝文帝初兼散骑常侍出使高丽, 后历常山太守、相州刺史, 爵至河西公。孝文帝南伐, 李佐相继, 担任安南将军、镇南府长史及辅国将军等职, 先败后胜。先坐徒瀛州为民, 后攻拔新野为帝赏识。《魏书·李佐传》:“ 高祖崩, 遗敕以佐行荆州事, 仍本将军……寻正刺史。世宗初, 征兼都官尚书。景明二年 (501 年 ) 卒, 年七十一。 ” 案李佐卒年有误。以此计, 他应生于 432 年, 就比兄李辅长 4 岁, 殊不可信。 我判断其生年应在 436 年以后。
李冲是李宝诸子中仕途最通达的一人。《魏书·李冲传》 :“ 少孤 ( 案冲生于 450 年, 父亡时 10 岁 ), 为长兄蒙阳太守承所携训 ……冲沉雅有大量, 随兄至官。显祖末, 为中书学生。高祖初, 以例迁秘书中散, 典禁中文事, 以修整敏慧, 渐见宠待。迁内秘书令、 南部给事中。 ” 案中书学生, 中散皆为士族子弟起家官。可见此时陇西李氏已正式融入北魏士族阶层。李冲的升进除才干、门第因素外, 还有着良好的机遇。李冲“典禁中文事 ”时, 正当冯太后临朝称制, 女主更易宠幸侍臣, 李冲才貌双全, 很快博得太后殊庞。 太和十年 (486 年 ), 李冲奏上著名的三长制, 成为孝文帝三大经济改革措施之一。此后, 李冲仕途一路顺利, 先为中书令、散骑常待、给事中, 继任南部尚书、爵顺阳侯, 并赐以 “不死之诏 ”。因太后不断赏赐, 东迁陇西李氏的经济实力大增。冯太后死后, 孝文帝对他信任有加, 先以南部尚书领将作大匠, 后加辅国将军, 又为侍中、太子大傅、镇南将军, 最后为兼尚书左仆射( 宰相 ) 。李冲作为孝文帝朝最重要的改革派大臣, 除了创制并奏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长制外, 还参与了孝文帝全部改革法令的制定, 后来作为宰相, 为改革法令的贯彻实施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 我们看到在李宝入京后的 20 年内, 其诸子几乎无人在平城政权任职, 除少子李冲外, 几乎全都是在 35 岁以后进入仕途的。孝文帝时期李冲得宠以前, 陇西李氏人物显然不受当朝统治者特别重视, 而更多的是戒备和不信任。李茂的辞职隐退也可返证这一认识。《魏书·李茂传》 :“ 茂性谦慎, 以弟冲宠盛, 惧于盈, 遂托以老疾, 固请逊位。高祖不夺其志, 听食大夫禄, 还私第, 因居定州之中山。自是优游里舍, 不入京师。景明三年卒, 时年七十一。” 李辅之辞职隐退虽与其年龄、性格有关, 但主要原因还是怕因兄弟宠盛, 祸及家族。这表明陇西李氏在人魏半个世纪后仍对北魏政权心有余悸, 也反映出世家大族在民族政权之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李冲传》 :“ 始冲之见私宠也, 兄子韶恒有忧色 , 虑致倾败。”即是这种情况。
陇西李氏主要是政治型家庭, 虽有儒学传统, 但并不刻意钻研某一领域, 所以在到平城之初的 20 年间并无文化学术活动, 与京城文人雅士似乎亦无密切联系。但陇西李氏因此也比其他人魏河西家族幸运, 河西士人受株连而惨遭屠戮的 “ 崔浩之狱”与其无缘。 孝文帝时开始陇西李氏政治地位迅速上升 , 其所凭借的主要不是文化优势, 而是政治才干。李冲情况见前述。李辅 “ 有人望 ”, 为颍川太守时带长社戍,“ 绥怀招集, 甚得边和” 。李佐 “有文武才干, 为太守、刺史 ” 、 “ 所在有称绩 ”; 为行荆州事,“威信大行, 边民悦附 ” 。陇西李氏与中原高门士族相比, 儒家伦理观念较为淡漠, 门风较次。《魏书 .李冲传》:“ 冲兄弟 6 人,4 母所出, 颇相忿” 李氏自初入魏, 人位兼举, 因冲宠遇, 遂为当世盛门。而仁义吉凶, 情礼浅薄, 期功之服, 殆无惨容, 相视窘乏, 不加拯济。识者以此贬之。”
三
李承兄弟诸子在北魏后期获得了与其父辈相当乃至更高的政治地位, 尤其李承诸子及李冲长子最为突出。李承之子韶、彦、虔、蕤四人“并为高祖赐名焉 ”。李韶于延兴年间( 471-476年 ) 入仕, 迄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 年) 卒于官 (72 岁) 的 50 余年间, 历任内外要职十余任, 地方官有并、秦、定、相、雍、冀等州刺史或行州事, 中央官有仪曹令、给事黄门侍郎、太子詹事、兼将作大匠、加散骑常侍、秦州大中正、侍中、七兵、殿中、吏部诸尚书等职, 军号由抚军将军进至车骑大将军。李彦, 孝文帝初入仕, 历宣武、孝明帝朝, 官至抚军将军、秦州刺史。李虔自太和初人仕, 孝庄初官至特进、骤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李辅、李佐诸子皆不及李承诸子荣显。李冲长子李延实历孝文、宣武、孝明诸朝, 官至左将军、光州刺史, 庄帝时因外戚故而获致显赫地位。
李承兄弟诸子在北魏后期获得了较高的政治地位, 原因何在 ?
1 、政治形势的变迁为李氏子弟进升提供了条件。陇西李氏于公元 5 世纪 40 年代入魏开始, 正是北魏刚刚完成统一战争, 社会矛盾尤其是民族矛盾还十分尖锐, 汉族士人主要是河北士族虽受到拓跋统治者重用, 但更多的是歧视和戒备, 他们所能掌握的实际政治权力微乎其微。北魏王朝的各级军政大权完全控制在拓跋氏为主的鲜卑军事贵族手中。来自西陲而未预士流的河西士人更不为拓跋统治者所重。李宝因情况特殊而被任以要职, 但毕竟出一权宜之计, 并非统治者对其真正重用。在进入北魏的 20 年里, 李宝诸子闲居平城, 不曾仕宦, 大都在 30—40 岁以后才进入仕途, 到了孝文帝时期, 北魏政治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方的统一得到了巩固, 统治方针由武力向文治转化, 大量汉族士人参与统治和管理。这时, 具有深厚儒学传统、定居平城已久的陇西李氏已进入士族阶层。北魏统治急需大量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各级各类统治人才, 陇西李氏子弟适应这种需要而进入仕途并且升迁迅速, 便是理所当然的。考之史传, 李氏子弟大都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李韶、李虔以中书学生入仕; 李彦举司州秀才补中书博士;李瑾 ( 韶子 )“ 才识之美, 见称当代 ”; 李伯尚 ( 辅子 )“ 少有重名, 弱冠除中书郎 ”; 李仲尚“少以文学知名”; 李佐之子李挺 (神俊) 更是陇西李氏家族中最能显示其士族文化风貌的人物, 《魏书·李神俊传》 :“少以才学知名, 为太常刘芳所赏……风神秀举, 博学多闻, 朝廷旧章及人伦士族, 多所谙记。笃好文雅, 老而不辍, 凡所交游, 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 为其光价, 四方才士, 皆宗附之。”
2 、李氏人物具有较强的政治才干, 他们为北魏统治和制度、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这也是他们受重用的重要原因。李韶为官政绩卓著, 为秦州刺史,“ 时陇右新经师旅之后, 百姓多不安业, 韶善抚纳, 甚得夷夏之心 ”; 为冀州刺史,“ 清简爱民, 甚收名誉, 政绩之美, 声冠当时”; 调任定州,“冀州父老皆送出西境, 相聚而泣二州境既连结, 百姓素闻风德, 州内大治 ”。李彦为徐州刺史 ,“ 延昌二年夏, 大霖雨,川渎皆溢, 彦相水陆形势, 随便疏通, 得元淹溃之害 ”。如前所述, 李冲对孝文帝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李氏子弟对北魏后期汉化改革和文化传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李韶为仪曹令,“ 时修改车服羽仪制度, 皆令韶典焉 ” 。李瑾孝明时 “ 典领仪注 ” 。李彦孝明时为郊庙下大夫,“ 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 彦留心考定, 号为称职 ” 。李伯尚为通直散骑侍郎,“款撰《太和起居注》” 。
3 、和皇室、中原高门士族缔结婚姻关系, 是陇西李氏社会政治实力加强的重要原因和具体表现。河西时代, 陇西李氏与安定张氏、晋昌唐氏、金城杨氏等河西大族有婚姻关系。孝文帝时期, 由于汉化的需要, 政治上受重用的陇西李氏在孝文帝与高门士族的联姻中也颇受青睐。孝文帝娶李冲一女为夫人, 又娶另一女嫁其六弟彭城王勰, 娶李辅之女嫁其元弟咸阳王禧。李冲另外 5 女分别嫁与荥阳郑道昭、郑洪建、范阳卢道裕、清河崔勖、河南元季海。彭城王勰妃生元子攸, 即孝庄帝。后来李冲长孙李或又娶庄帝妹丰亭公主为妻。自孝文帝时开始, 陇西李氏与北方高门士族之间也发生了较多的婚姻关系。最早的一次是在冯太后当政武威王睿宠盛之时, 李延宾 ( 冲兄子 ) 娶王氏之女。此后可考者有 : 李延实娶范阳卢道约之妹, 李神俊从姑嫁荥阳郑道昭, 李冲之女嫁荥阳郑洪建;李神俊先后娶彭城刘芳、江阳王元继、清河王元怿诸人之女为妻。其他如 : 范阳卢瑾及太原王遵业皆陇西李瑾之外兄, 清河崔陵为陇西李晓之从母兄。和元氏皇室、北方高门士族的联姻, 确立了陇西李氏在北魏后期成为一流高门士族的地位, 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家族的社会政治实力。
四
北魏末、东西魏初, 陇西李氏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 迅速衰败下来。宣武帝初年咸阳王禧叛乱, 其姻亲李伯尚参预, 事败被诛; 其弟仲尚株连而死, 弟季凯则远徒边地。 这是李氏人物首次遭受打击, 时距李冲去世仅 3 年时间。公元 528 年, 尔朱荣发动河阳之变, 陇西李氏有 5 人遇害 : 李韶次子瑾, 李虔长子暧、次子昞, 李蕤子义慎, 李茂长孙遐。后庄帝杀尔朱荣, 皇舅李延实为谋主, 事后被尔朱光兆杀害;尔朱仲远又杀李蕤长子永、三子义真、七子义邕; 尔朱世隆杀李季凯。这样陇西李氏人物共有 10 人为尔朱氏所屠杀, 人数之多其他家族难以匹敌。关陇暴动中, 又有 4 个为义军所杀 : 李彦、李韶从弟仲遵, 仲遵子清石、阿罕。 李延实长子李或在东魏初 “ 以罪弃市 ”, 李佐孙李经于兴和初 (539年)“ 坐妖言赐死” 。
这样又有2 人为高氏所杀。以上总共 17 人。考之史传, 可知在东魏武定年间 (543-550年) 明确活动的陇西李氏人物共有 9 人; 明确入齐者仅李孝儒 1 人, 其事迹。《北齐书》不载。北齐时见于史传的陇西李氏人物唯有李韶长子李玙及其子孙。《北齐书·李玙传》 :“释褐太尉行参军, 累迁司徒左长史。及迁都于邺, 留于后, 监掌府藏, 及撤运宫庙材木, 以明斡见称。累迁骤骑大将军、东徐州刺史。 解州还, 遂称老疾, 不求仕。齐受禅, 追与兼前将军, 导从圆丘行礼, 与竟不愿策名两朝, 虽以宿旧被征, 过事即绝朝请。天宝四年 (553年 ) 卒。 ”李玙子诵, 韫后依附权贵穆提婆、陆令萱, 诵得临漳令, 韫得太子舍人。与从弟李晓则仕至顿丘守, 李或子李礼成 8 岁 时与其姑子荥阳郑颢一起入关, 西魏大统年间以著作郎起家, 北周、隋朝时仕至刺史、总管和府兵大将军, 爵至绛郡公。李礼成主要是作为一员武将而活跃在政坛, 陇西李氏的文化传统似已丧失殆尽。其子李世师官至度支郎。
陇西李氏之衰败, 其惨遭打击是重要原因。陇西李氏自孝文帝时李冲得宠用事, 门第显赫, 尤其与皇室联姻更加强了其社会政治地位, 但是这又是导致李氏惨遭打击的一大诱因。如咸阳王福娶李辅女为妃, 辅二子即在禧叛乱失败后被朝廷所杀。彭城王勰之子元子攸称帝后, 陇西李延实身为皇舅而地位显赫, 但也因此而被杀。延实长子李或又娶丰亭公主, 地位显贵, 但 “尔朱荣之死也,武毅之士皆或所进, 孝静初, 以罪弃市 ”。杀害陇西李氏人物者主要是代北、北镇酋豪或关陇义军。孝文帝时李冲当政, 北镇地位剧降, 汉化改革使其进升受阻, 将这一变化归之于李冲并向陇西李氏人物泄私愤的因素极有可能。陇西李氏与元氏皇室有密切的姻亲关系, 地位显贵, 所以当政治动荡之际, 他们就往往和君主、朝廷站在一边, 难以与新起豪门权贵进行合作, 以至遭受惨重打击, 从而失去了在乱世进行政治进取的大好时机, 其衰败必然不可避免。
永嘉乱后, 陇西李氏在河西居住百年之久, 先在狄道原籍,既而至武威一一酒泉一一敦煌一一伊吾等地, 其居住地因政治原因 而屡屡迁徙。入魏后最初半个世纪 (444 一一 494 年), 其家庭成员主要在平城居住。《魏书·李冲传》 : 冲兄弟六人 ,“ 父亡后同居二十余年, 至洛乃别第宅, 更相友爱, 久无间然 ” 。案此说有误。李宝卒于 459 年, 迁洛在 494——495 年, 期间长达 36 年之久, 此其一。又李冲兄弟 6 人, 公业早卒, 李茂则于 492 年左右定居于定州中山, 此其二。北魏灭亡前后, 李岛、李瑾兄弟迁居于邺;从弟李晓 “寓居清河 ”, 后人都仕宦; 李礼成入关到达长安。 要考察陇西李氏在隋唐时期的活动, 就必须从中山、郎、清河、长安四地去考察, 否则便属别支或是伪冒。此时, 陇西李氏已经完全融入中原统治阶级, 失去了其作为 “西州右姓” 的特性, 这也正是其衰败的重要标志。
( 本文作者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