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陇西历史> 我记忆的故乡(上篇)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我记忆的故乡(上篇)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19

   陇西, 现为甘肃省的县份之一 , 是我生长的地方 , 所以它是我的故乡。依据名学人张其陶先生所著《中华五千年史》中说春秋时代秦武公十年( 公元前 688 年 ) 伐邽冀戎 , 初县之。 邽在今甘肃陇西县 , 冀在今甘肃天水县 , 均属渭水上游 , 是为中国郡县制度的起源 , 乃至可纪念者。 ( 较楚灭陈而县之尚早二百十年) 足征陇西县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郡县之一。汉称陇西郡 , 唐称陇右道 , 宋元以后改称巩昌府 , 甘肃设省之初 , 为省会所在地。巩昌府辖陇西、渭源、 定西、漳县、武山、岷县、甘谷、通渭、会宁及临夏等十个县份 , 民国以后再改为陇西县。 西距兰州约四百华里 , 东距天水约二百华, 历来以文风较盛而著称。我离开故乡己半个世纪以上, 未曾归去 , 而故乡的一草一木 , 一山一水 , 始终梦魂萦绕 , 时在念中。兹凭幼时记忆 , 把故乡的山川风物 , 作一概括的追意 , 藉以感谢斯土养我育我之恩于万一。

    从陇西县城出西城门, 远远望去有一座很大的石碑 , 上刻:“太白故里” 四个大字 , 提示人们这里是唐朝诗仙李白的家乡所在 , 姑不论李白是否在这里出生 , 各方争论有关李白的籍贯是如何剧烈 , 不过李白曾经自己说过他是陇西布衣 , 应该是不能抹煞的事实。南城门外有一个昌谷乡 , 这里是唐朝另一个短命诗人李贺的出生地 , 因为李贺的别号叫昌谷 , 地因人而名。李贺的墓园犹在, 供人凭吊。
渭水从陇西城北蜿蜒流过 , 河床甚宽 , 最宽处约有三华里之谱 , 平时水量极微 , 若遇大雨 , 各处山洪暴发 , 则河床满溢 , 成排山倒海之势 , 俨若万马奔腾 , 其吼声十里之 外可闻。西城门外约三华里之遥另有一道河 , 名日西河 , 源自漳县的山中 , 每年夏季恒常泛滥成灾。陇西城东约四十华里之处 有一道水 , 名曰漳河 , 终年水量充沛 , 清澈见底 , 互为可爱。
陇西县城建筑在渭河南岸的狭长平原之上 , 四面皆山 , 但均童山灌灌 , 树术甚少。 城西有一座仁寿山 , 高约三百公尺左右 , 上寺庙相当雄伟 , 是我第六十六世祖汪世显所建的十方古刹 , 故该山又俗称十方山 , 为一般善男信女朝山进香所在 , 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 , 万人空巷 , 热闹非凡。城南有一座南山寺 , 亦建在半山之上 , 虽然大部分寺院被毁于前清同治年间的回汉之, 但就所剩一栋半堂 , 断壁残垣以及整齐宽大的石级看来 , 当年构筑的巍峨 , 实不难揣想。
出陇西城西行约九十华里之处有两座名山: 一为莲峰山 , 由于五个山峰并立 , 望如一朵莲花盛开 , 故而得名。满山苍松翠柏 , 树阴蔽天 , 满地杂花野草 , 在西北较少如此胜景 , 所以成为旅游的极好去处。另一为首阳山 , 据说此山为周武王伐纣时曾扣马而谏的伯夷叔齐因耻食周粟而饿死之处。说来奇怪, 首阳山一带盛产蕨菜 , 肥嫩鲜美 , 为其他各地所无。此种蕨菜 , 属于野生 , 诗经上所说 “采薇采薇” 的薇 , 就是这种薇菜 , 也就是传说中伯夷叔齐耻食周粟以后唯一所吃的东西 , 后因蕨薇亦是周土所生 , 不再续吃 , 乃饿死于此山之上。首阳山建有一座清圣祠 , 供奉有伯夷叔齐的神位。树木掩映之中, 另有两座坟墓。游人至此 , 多会吟哦追念一番。
陇西城廓 , 十分雄壮 , 据史籍载称 , 系唐贞观十四年吾四十五世祖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巩昌时徙筑, 周九里一百二十步 , 高囚丈一只。壕深三丈七尺 , 阔三丈。本城城墙共有四个城门 , 东曰永安 , 西曰静安 , 南曰武安 , 北曰清安。西城门及东城门的门楼都是三层 , 南城门及北城门的门楼都是两层 , 北城门因介于本城及北关之间 , 故又称腰城门。每一城门均有内城门及外城门两道 , 每道城门都是拱形 , 由砖砌而成 , 应有四层洋楼之高 , 其宽度可并行大卡车两辆而有余, 城墙之上常年驻军可以辟建篮球场, 不难想见其宽度。西城门外的西关一带叫西堡子 , 为土城墙所围住 , 也有几道城门 ; 腰城门外的北关一带 , 较本城面积略大 , 周围被砖砌城墙所围, 从北关出城 , 到了渭河沿岸的郊区 , 因受渭水灌溉之赐 , 以说是陇西最富庶的地带。北关范围之内 , 有一处苏家堡子 , 这个堡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城中之城 , 里面住的全部是回族人家 , 据说这是前清时 , 鉴于回乱频仍 , 为免回汉杂处 , 时生纠纷 , 所设想的隔离办法。 后来虽然种族纠纷己无甚严重 , 回汉之间往还亦无何隔阂 , 但历史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 仍原样保留着。南城门外及东城门外也有南关东关的地区称谓 , 可是没有城墙围绕。
陇西城中心及北关共有三座钟鼓楼, 都是相当高大而雄伟的建筑 , 除了位于万盛街 ( 又称新街 ) 口的一座及北关庙台子的一座 , 都是砖砌的台墩之上所造的两层木楼以外 , 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城中心的威远楼 , 又称钟鼓楼 , 别称鼓楼, 用砖筑成的台高三丈三尺 , 长八丈一尺 , 宽五丈一尺 , 台 墩之上建有三层古式楼 , 高五丈 , 似箭穿, 落落大方。其下东西拱形南道 , 尚较上述陇西各城门为高为宽 , 朝东的第三层楼所悬的巨大木匾 , 其上为 “巩昌雄镇”  四个大字, 每个字尚较人身为高。朝西的第三层楼亦悬有同样大的匾额一方 , 其上为 “声闻四达 四字。第一层楼中央悬有一只宋代铜铸的大钟 , 重一万二千斤。铜钟被敲响时 , 声音全城可闻 , 上述第三层楼的 “声闻四达”  匾额 , 似系指此宏钟而言。相传前清某次回汉之乱 , 陇西城池己破 , 当时的某一知府曾率领官兵及百姓三千多人 , 坚守此一鼓楼三日未被攻下 , 待援兵到达 , 安全的获得解救。试想能够容纳三千多人住守的一座鼓楼 , 该是多么雄伟 , 当地谚语说巩昌有个钟鼓楼 , 半截插在天里头, 就是对此楼的最佳写照了。
陇西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 , 每年雨量较少 , 由于水利未兴 , 一般需水份较多的树木不易生长 , 不过榆、柳、槐等几种树木则极易栽培 , 可惜一般老百姓生计维艰 , 知识稍缺 , 未能善加维护 , 树木生长到相当阶段 , 不是枯萎而死 , 就是被砍伐了作薪柴之用。有幸保留下来的树木 , 成长发育也相当良好 , 几人合抱的大树 , 到处可见。陇西的花卉在我的记忆中 , 真是太美了 , 花中之魁的牡丹花不下十数种之多 , 的、红的、黄的、紫的……种种颜色争奇斗艳 , 不一而足 , 最大的花朵 , 其直径约有一英尺之谱 , 花开时节 , 满园清香 , 惹人陶醉。 至于草本的芍药花 , 种类更多 , 其色彩与姿态之美 , 我这枝笨笔 , 实在无法描绘。这里仅说明一种 , 它叫 “贵妃一捏红”, 全部纯白的花朵中央, 有两三瓣猩红色的小花瓣。 其奇特之状 , 真是不可思议。相传这种花朵 , 原来是纯白的 , 唐朝开元年间 , 杨贵妃见了非常喜爱 , 不经意的用纤纤玉手摸了一下 , 遂将手指尖上所残留的胭脂 , 留在了花朵的中央 , 染红了那两三小瓣 , 花也多情, 从此就变成那种娴娜多姿的模样了。另有两种特别清香扑鼻的花卉 , 我走了全世界 , 从来在别处没有看见过 , 一名 “沙柳” 又名 蜜蜂柳, 另一名 “灵拜”, 又名 “凌蘗”, 前者开小黄花, 后者开小红花 , 其香味之浓烈 , 为其他任何花香所不及 , 折下一枝, 插在瓶中 , 满屋溢香 , 不能不令人佩服造物者之奇能。陇西木本的花树 , 更令人怀念 , 当春天来临之时 , 沿渭水两岸 , 梨树花白 , 杏树花红 , 挑树花艳 , 覆盖整片原野 , 交相辉映 , 加以到处垂柳丝丝 , 榆钱圆圆 , 编织成一幅叫人无法形容其美的天然图画。 犹忆中学读书期间 , 每年均到这一地带踏青 , 置身其间 , 恍似进入了人间仙境。
陇西的寺庙道观特别多 , 且构筑得美仑美奂, 寺庙道观特别多的原因不外两个: 第一、这里是历史上通西域而达印度的孔道 , 也就是所谓丝路的必经之途 , 佛教的传入、是沿着这一条路线来的 , 所以这一地带就必然开了风气之先; 第二、西北一带一般人民生活清苦 , 容易产生认命与修行来世的观念 , 所以道教在这些地区容易扎根 , 也容易发展。陇西全县究竟有多少座道观寺院 , 没有详确的统计数字可凭 , 在我的记忆中 , 好像到处都是 , 即以我家所在的西大街为例 , 进得西城门 , 外城与内城之间 , 就 一座关帝庙 , 进了内城门不远 , 有座道教的太清宫 , 斜对面是一座雪爷庙 , 继续前行有火神庙 , 与火神鸟同一方向不远处是府城隍庙 ( 在鼓楼附近另有一座县城隍庙 ), 再往前行又是一座属于佛教的钟灵寺 , 在我家后院的巷道内另有一座妙华寺 , 所有这些寺院道观 , 均占地甚广 , 规模宏大 , 就以雪爷庙、火神庙及府城隍庙而论 , 各自有其木造的二楼戏台一处 , 每一处足可容纳万 余观众 , 其余就不难想见 , 也不必逐一描述。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有两个寺庙 , 一为位于西堡子的佛教寺院——天竺寺 , 当地有谚语说:“天竺寺 , 门儿多 , 乡下人进去摸不着。”  这座寺院占地恐在百亩以上 , 是数十座相连的四合一院落所构成 , 每座院落四面的寺庙内供奉着数不清的各种佛像 , 院落与院落之间均有大门或甬道相通 , 由于地方太大 , 门道太多, 不熟习门径的人 , 常常在里面迷路 , 不得出来。另一为位于南城门附近的道教庙宇——天爷庙 , 主要供奉的是玉皇大帝 , 此庙的正殿有十数间之大 , 足有七八丈之高 , 被数不尽的木柱所撑 , 每根木柱 , 两个成人难以合围。问题是西北交通如此不便 , 这样大的木材 , 当年是用何种交通工具, 如何运来 ? 看那雄伟壮丽的结构 , 当年是用何种技术与方法把 它鸠工完成 , 历数百年而不颓 , 真是不可想像 !
陇西一般老百姓都是过着很原始的农业生活, 靠天吃饭。农产品主要为小麦、大麦、养麦、康子、谷子等 , 由于雨量稀少关系 , 农民多不愿种植小麦 , 而改种耐旱的各种杂粮, 因而老百姓的主食以杂粮为多 , 尽管一般农作物收获不丰 , 但由于气候高亢的关系 , 各种水果的量与质, 却值得大书特书 , 兹分述如次
一、梨类 陇西所出产的梨 , 可能有十数种之多 , 如金瓶梨、八盘梨、鸡腿梨、糖梨、甜梨、化心梨、酸梨 ( 又分若干种 ) …… 除了八盘梨为方形 , 鸡腿梨形状酷似鸡腿 , 造物之奇 , 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外 , 其品质最好的应为金瓶梨及化心梨两种 , 前者体积既大 , 水份又多 , 颜色金黄 , 甜度亦恰到好处 , 而其果皮薄得几乎到了没有的程度 ; 后者在收获时 , 虽然有点酸涩不宜入口 , 但经过一段窑藏时间 , 起了发酵作用后 , 果皮变成了深咖啡色 , 整个果肉化成了果汁 , 入口内 , 香甜无比 , 对于气管系统的毛病如咳嗽之类有果到病除的奇效。
二、桃类 除了多种水蜜桃以外 , 另一种桃子其味道与水蜜桃相似 , 因其形状为扁形 , 所以称为扁桃 , 再有一种桃子 , 果体虽大 , 但果肉稀松如棉絮 , 故称棉桃。樱桃有红白两种颜色 , 其体积与日本樱桃一样大小 , 不过没有果柄 , 所有果体均紧贴着树枝生长 , 红的如串串湖珊 , 白的如串串珍珠 , 煞是好看 , 真不忍心摘食。此外 , 尚有一种俗称毛桃的桃类 , 按其果形大小及味道的不同 , 分为数种。
三、杏类 最好的一种杏子称节杏 , 体特大 , 果皮颜色红黄相映 , 果肉特别香脆。另一种吃起来味道如水蜜桃的杏子称桃杏 , 最多而最普通的一种 , 是黄颜色的软, 多吃了会泻肚子 , 所以有 桃饱杏伤 的说法 , 最最奇妙而其名称也最不雅的一种是羊粪杏 , 因其形状大小、颜色与羊
粪相似 , 故名。此类杏子糖份特高 , 吃在口内, 有些腻人。
四、苹果类:陇西出产的苹果类水果, 不甚出色。虽出产数种 , 但一般果体不大 , 有一种长圆形而色黄的叫沙果 , 另一种遍体深红而圆形果体较小的叫林檎 , 另有一种形体如樱桃般大小的叫揪子 , 因形体小巧玲珑 , 故为小孩子们所喜爱。
五、莓子类 : 莓子有浅红色及金黄色两类 , 都是野生 , 到了成熟季节 , 山边水涯 , 俯拾即是 , 枝叶带刺 , 摘取须要小心。果体不大 , 形似皇冠 , 中空 , 外面系由颗粒组成 , 味道鲜美至极 , 我走遍了天下 , 也从未看到过此类产物 , 可惜由於农业技术落后 , 让它保持在原始的野生状态 , 如果能够有计划的加以改良栽培 , 一定会成为一种著名的水果。
说到陇西出产的蔬菜, 有几种也特别值得一述 , 其体积之大 , 我在别的地方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 例如开阳白菜 , 较我在初中时期的身高还高 , 一个成人挑动两朵白菜 , 恐怕是够吃力的 ;又如橄榄菜〈俗称直莲〉 , 更是大得吓人 , 最大的直径有两英尺多 , 其重量在十公斤以上 ; 再如红萝卜 , 最大的也有一英尺长 , 其粗较碗口还大。此外 , 有两种属於藓苔类的植物 , 一是树花 , 另一是发菜 , 前者生长在深山的树校上 , 状如串在一起的花朵 , 淡绿色 , 晶莹剔透 , 甚为可爱 : 后者散见於雨后的郊野地上 , 其细如发 , 其黑如墨。这两种植物 , 均可拌成凉菜 , 为佐酒的上品。
接着再谈谈陇西的一般民俗情况 , 当然中国人的民风习俗 , 大体上没有过大的差异 , 不过仔细加以观察 , 一省与一省之间 , 固有若干不同之处 , 即一个省内的县与县之间亦有若干出入 , 甚至一个县的四乡之间 , 也未必尽同。兹将陇西人的婚丧喜庆状况 , 以及每年过节的情形 , 就我幼年时期 的所见所闻 , 酌为叙述如下
一、婚姻 男婚女嫁 , 基本上仍然维持着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的制度。一般而论 , 女孩子长到十五岁以后是不准随便抛头露面的 , 唯一的例外是各种大小庙会 , 女孩子是被允许可以游逛的去处 , 所以庙会成了父母为儿女寻找对象的最佳场合。男方父母中意了那一家女孩 , 就打听清楚 , 托媒提亲, 只要八字合适 , 女方父母亦表同意 , 就由女方定期宴请男方父母及准女婿以及至亲好友 , 男方送些饰物礼品 , 算是完成了文定之礼。剩下来就由男方择定吉日举行结婚仪典 , 结婚之日 , 男方各就花桥及乐队 , 吹吹打打 , 从女家把新娘抬来。新娘从上桥开始 , 就放声大哭 , 一路哭到新郎家门口才告停止 , 沿途必须哭声传于轿外 , 为路人所闻 , 否则反被认为是不够贤德的女子。我揣想这样作的主要原因 , 是在表示 : 自小受父母养育 , 如今成人出嫁 , 亲恩未报 , 一旦别离 , 自应伤怀。结婚之期 , 一般稍为宽裕的家庭都要宴客三天 , 第一天大致是宴请参与结婚仪典的有关亲友 , 第二天是大宴男女双方亲戚朋友 , 第三天早晨是新娘回门 , 下午返回 , 晚上宴请摘亲至友 , 除了一般菜肴供应外 , 新娘必须下厨试作躁子面 , 供客人品尝 , 少不了客人大都称赞一番 , 宾主尽欢而散。
二、丧葬 :丧仪为饰终之典 , 在一个保守的社会里 , 特别为一般人所重视 , 因而都尽一切力量 , 举办得愈为隆重愈好。一个家庭遇有老人去世之后 , 属于晚辈的男女 , 立时腰间要系上麻绳一段 , 并且孝子孝孙等必须要把鞋子后半部压进鞋内 , 拖着走路 , 遇到亲朋故旧都要伏地叩头 , 以示报丧之意。丧礼期间通常是按单数计算举行 , 或三天或五天或七天不等 , 较富有的家庭 , 最少要举行五天 , 丧仪期内 , 每天诵经 , 并举行各种不同的祭典 , 有一种相当隆重的祭礼 , 是由曾经得过功名的八位礼生 ( 早期为前清秀才 , 头戴铜顶帽子 , 身穿类似朝服的宽大衣裳; 后来是洋学堂毕业生 , 头戴呢帽 , 身穿长袍马挂 ), 口中高唱一定的赞礼词句 , 导引每一位孝子孝孙在灵前上香献爵 , 乐音配合颇为严肃而有韵律。另外在灵前念大经, 更是一件至为慎重的礼仪 , 必须在院落中央搭一高棚台 , 由道士多人诵经作法 , 整整一个昼夜连续进行 , 同时要准备相当数量的粮食 , 一面由道士凌空向地上散洒 , 一面招来临近的贫苦人家予以周济 , 这种仪式 , 称为 “放食”, 这样的作法 , 深含超度死者之意。死者的棺木十分考究 , 不但有棺 , 而且有槨 , 棺是装殓死者的内部器具, 槨是套在棺术外面用以保护棺木的器具。出殡之日 , 场面浩大 , 送葬亲朋的行列 , 往往有二三华里之长 , 经过的道路上 , 凡属亲朋故旧的店铺或居家门口大都设有路祭 , 每一处必须停留片刻 , 行礼如仪 , 所以到达墓地 , 要花很长的时间。出殡之次日起 , 分别宴请亲朋及执事人员 , 通常也需要两三日的时间 , 方始完毕。出殡以后最吃重的事莫过于 踵谢” , 出殡次日早晨 , 死者的长子及承重孙 , 必须出动向亲朋故旧挨家挨户登门叩谢 , 而且必须要一一走到 , 否则就失礼大了。葬礼过后每 都要举行追悼仪式 , 所有嫁了的女儿必须回来举哀 , 举行仪式时 , 所有应该穿孝服的人都必须穿着 ,( 此项孝服于老人亡故时就要立即制备 , 通常为白色长袍式衣服 , 腋下尚有两条悬垂的长带子 ) 。孝子的鞋子 , 一年以内必须为白色 , 以后可改为灰色 , 三年以后方可恢复正常。
三、年节 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日 , 吃过腊八粥 以后 , 就开始为准备年节的事忙碌了起来 , 市面上的人也逐渐多了 , 乡下人开始披星戴月从四面八方拥到城里来购办年货 , 由于天气寒冷兼以夜间赶路的关系 , 所有进城的乡下人 , 十之八九他们的胡须上或前额的头发上两道眉毛上都结成了冰霜 , 有些活像圣诞老人。外省人外县市的各类行商 , 这个季节也陆续涌到 , 平常看不到买不到的物品 , 突然一应俱全了。腊月二十四日祭过灶神以后 , 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为未来约略一个月的现成食品 , 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以我家为例 杀猪宰羊啦 , 蒸馒头花卷啦 , 请厨师精做祭品啦……全家动员 , 谁都不能偷闲。小孩子的工作是帮着大人打扫环境 , 粘贴春联 , 悬挂字画 , 整理祖先的灵位或遗像 , 工作虽然辛苦一点 , 但知道不久就要穿新衣过新年 , 内心仍有无限的喜悦。经过多少天的辛劳 , 大家难免有些筋疲力尽之感 , 不过到了除夕晚上 , 还是兴高采烈的一齐守岁。当天色未明 , 元旦子 时来到人间的时候 , 第一件事是由家中年龄最长的长者 , 领导敬拜天地诸神 , 并祭奠祖先 , 此时将四面屋檐下悬挂好的各型各色纱灯 , 以及院落中央所竖木桩上的一串圆形白色纱灯, 一齐点燃 , 倘遇大雪纷飞 , 地上泛白 , 配合灯光摇影 , 其景象之美观 , 其气氛之浓郁 , 实在非文字所能描绘。由于多年未能目睹此情此景 , 每一忆及 , 内心酸楚不己。俟敬神及祭拜祖先以后 , 接着就由晚辈逐一向长辈拜年 , 这个时候是小孩们终年盼望的时刻到了 , 要分别接受长辈们的压岁钱了 , 突然变为‘大富翁 ' 的喜悦心情 , 于今仍回味无穷。元旦天刚破晓之时 , 长辈们就提着香盒去城里城外的各主要寺庙逐一进香。就我家而言 , 无论二伯父或父亲进香 , 大多都是我跟着去 , 所去的寺庙不下十数处之多 , 在进香的途中 , 凡遇到所认识的亲朋长辈 , 我都要跪在地上叩头拜年 , 虽然有时因为积雪遍地 , 难免感到辛苦 , 偶尔有 红包” 可拿 , 也是意外收获。等进香完毕回到家里 , 己将近正月初一的中午时刻了。正月初二日开始 , 小孩们就要出动到每一个亲戚家里拜年 , 如果初二不能完, 初三就要接着前去。初四是 “送纸 日子 , 所谓 “送纸” 就是要把原来供奉祖先的纸钱之类烧掉的意思 , 也就是说祖先的神灵经过四天的祭拜 , 初四那天要送走了。从初五起大家开始为庙会、秧歌、灯会……等事务忙碌起来 , 仅就灯会一项来说 , 陇西城内所有较大的街道 , 每隔十数步即竖立一座 ( 开)形木质牌坊 , 每座牌坊的横木上悬挂方型大纱灯一对 , 纱灯四面精绘彩色的连环故事 , 非常有次序的排列张挂 , 每一条街从头至尾看完了纱灯 , 即等于看完了一部小说 , 例如西大街的纱灯 , 画的是整套三国演义故事 , 东大街画的是封神榜 , 腰门街画的是西游记 , 北关的街道画的是列国志……种种花样 , 不一而足。街道中央牌坊上整齐悬挂的方型纱灯 , 衬托上街道两旁店铺屋檐下悬挂的各色各型多采多姿大小灯笼, 再加街上穿梭往来的多节龙灯 , 以及游人手持的各式灯笼 , 争奇斗艳 , 新街通明。正月十一日晚上开始看到这种景象 , 称 为 试灯 。正月十二日大家都不点灯 , 称 “黑十二” , 据说正月十二日为老鼠嫁女的日子 , 为免惊扰好事 , 才保持漆黑一片 , 究竟老鼠为何要选择这一天出嫁女儿 , 谁也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从正月十三日起至十六日为止, 接连四个晚上为灯会的高潮期间 , 每一家都会扶老携幼出来观赏这一年一度的良宵美景 , 因而满街人潮汹涌 , 大街小巷到处是秧歌队伍表演 , 这一队唱的是 三娘教子 , 那一队演的是 “十里亭送别” 。这里是锣鼓冬冬 , 那里是丝竹齐鸣。 这里是文虎会场 , 骚人雅士 , 群贤毕集 ; 那里是武艺比胜 , 刀枪剑戟 , 一应俱全。数不尽的杂耍 , 看不完的社火 , 好一番热闹啊 ! 过了正月十六日 , 年节的气氛就逐渐淡化了 , 不过士、农、工、商的正常活动 , 必须过了 二月二才能完全恢复。
四、庙会 : 农历四月初八日是十方山上释迦牟尼的诞辰 , 全城万人空巷都要在那一天去朝山进香 , 无论私塾或新式学堂都要放假一天 , 所以也是学生们眼巴巴盼望的好日子。那一天所有城内各街坊或郊区各乡镇都要各自组织 “朝山会”  以十方山为目标而来。一个朝山会必有一组由八个或十二个年轻力壮少年所组成的队伍 , 每人身着英雄式短装 , 足登云鞋 , 手执约五尺长的红色两页木制夹板 ( 形似说铁板快书的人所持铁板 ), 排成整齐的两行 , 随着锣鼓声音向前奔驰 ,每隔三步 , 夹板合鸣一下 , 极有韵律 , 后面跟着许多执香的信徒 , 阵容己够浩大 , 加上看热闹的人 , 于是山上山下 , 满坑满谷 , 尽是黑压压的人潮 , 这可以说是一年一度陇西最大的庙会。
时序进入阴历七月以后 , 大概是到了农闲季节 , 一方面为了感谢神灵 , 另方面为了增加休闲活动 , 所以一连串的庙会次第展开。先是我家所在的西大街开始雪爷庙庙会 , 这个庙供奉的是雪爷及雪爷娘娘 , 是人们祈福求雨之神 , 据说灵验无比。自七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共三天日夜不停的接连演戏 , 我的父亲常是庙会主办人之一 , 所以我或我的家人如要看戏 , 倒有不少方便。十五日起庙会移至北坛 , 北坛位于北关 , 是一所道观 , 里面供奉的是那位仙家 , 现己记不得了 , 大概是专司泉下之事的神灵 , 所以才定在中元节举行庙会 , 这一庙会的热闹程度 , 较雪爷庙庙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自十九日起庙会移至东郊的神农庙 , 顾名思义 , 其中供奉是专司农事之神 , 东郊一带善男信女聚集于此, 万头攒动 , 其隆重与热闹情, 较之上述两项庙会 , 亦无逊色。
关于陇西一带一般人过端午节与中秋节的种种习俗活动 , 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 不拟多叙。每年过了中秋以后 , 渐渐进入 “塞外八月雪花扬” 的季节 , 每日早晨处处霜落 , 整个大地逐渐冻结 , 郊野逐渐变为一片枯黄 , 人们的活动也就逐渐减少 , 成了垫伏状态。大家共同所要做的是 , 用各种方 法 , 设法储备粮食、蔬菜、薪柴、燃料……等准备应付漫漫长冬了 !
民国八十七年四五月间 , 笔者前往北京参加北京大学主办之有关研讨会议后 , 曾乘火车前往西安、陇西、兰州等地逗留数天 , 陇西之风貌人物变化甚大 , 与本章《我记忆里的故乡》所述颇有出入 , 因而我在绪言中曾确立原则 , 为保存我幼儿时记忆 中的景象 , 不多更改。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