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干县是西汉设在今陇西境内的一个古县, 它存在的时间不是太短, 但除了两汉书《地理志》列名记录外, 再没有任何直接的史料可供考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汉分册 " 凉州刺史部 " 疆域图, 也没有标出兰干县现今的位置。因此, 长期以来, 其历史概貌显得扑朔迷离, 神秘莫测。在历史的尘封中寻找一番兰干县的踪迹, 对最终揭开这座古城的下落之迷, 可能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兰干县创置的具体年代至今不详。据记载, 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 ( 前 114 年 ), 从陇西郡划割属县设立天水郡时, 已有兰干县名见诸史籍。当时, 天水郡治平襄, 辖平襄 ( 治今通渭县南 )、街泉 ( 今地不明 )、戎邑道 ( 治今清水县 )、望垣 ( 治今天水市境 )、罕千干 ( 治址不明 )、绵诸道 ( 治今天水市 )、阿阳 ( 治今静宁县境 )、略阳道 ( 治今秦安县东六十里 )、冀 ( 治今甘谷县东南 )、勇士 ( 在今榆中县 )、成纪( 治今静宁县西南 ) 、清水 ( 在今清水县)、奉捷 ( 今地不明 ) 、陇 ( 治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羱道 ( 治今陇西县三台乡 ) 、兰干十六县①。 因为兰干县列在末尾, 所以它很有可能是与天水郡同时设立的。
新莽时, 天水郡改为镇戎郡, 兰干县改为兰盾县。王莽死后, 恢复了原名。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 ( 公元 74 年 ), 将天水郡改为汉阳郡, 郡治冀, 统辖十三县, 即冀、望垣、阿阳、略阳、勇士、成纪、陇、羱道、兰干、平襄、显亲、上邽、西, 兰干县排列第九位②。灵帝中平五年 ( 188 年 ), 又划割汉阳属县设立南安郡, 郡治羱道, 该道与新设的中陶( 在今陇西境内 ), 新兴 ( 治今漳县新寺 ) 三县构成南安郡地盘③。从这年起, 兰干县名消失, 再未见于史书, 可能被罢废, 也可能改变名称继续存在, 因陈寿《三国志》缺少地理专篇, 致使汉魏之际的建置沿革不太明晰, 难以得出确切结论。
兰干县历史如果从设立天水郡的元鼎三年算起, 到中平五年结束, 经历了西汉、新莽、东汉三个王朝, 总共存在了 302 年。
" 兰干 " 一名的词义隐晦不明, 可能是西戎部族的语言。从汉字的释义来看 ," 兰 " 本指幽兰; " 干 " 指河岸, 又指盾牌。 西汉时代, 渭河上游是否有丛生连片的兰花, 笔者接触的史书及方志中从未见记载, 所以用 " 长满兰花的河岸 " 来解释 " 兰干 ", 恐怕有牵强附会之嫌。新莽将 " 兰干 " 改为 " 兰盾 "," 干 " 似乎就是 " 刑天舞干戚 " 之 " 干 ", 即盾、盾牌的意思。但盾牌与兰花即 " 兰 " 字的本义牵连不上, 疏义不通。考虑到王莽更改郡县名称时, 多采用包含岐视、侮辱、镇少数民族人民的汉语词汇, 兰盾之 " 盾 ", 就有了武力威胁的意思 ," 盾 " 也因此就不一定是 " 干 " 的初义, 何况, 汉语的 " 干 " 字, 还有河岸的意思。地名学的知识告诉我们, 大凡表面寓意不显的地理名词, 一是与方言有关, 二是与说传有关, 三是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关。自春秋以来, 陇西就是西戎 ( 即羌族 ) 各部族角逐的地方, 境内至少有羱戎、襄戎两大部族, 后来虽融合于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家庭之中, 但直到汉代, 戎族对地方社会生活的烙印还是非常深刻的, 如崇尚武力, 修习战备, 住茅棚板屋, 游牧射猎等。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流行着不少具有戎族特色的词汇, 尽管我们难以界定汉代襄武、 羱道居民语言中有多少戎族的词汇成份, 但可以推定其特色是非常明显的, 语汇是相当丰富的。 " 兰干 " 同羱道境内的 " 密艾亭 " 及河西走廊的休屠、角乐 、得、表氏、日勒、揟次等地名, 应是西戎部族遗留下来的地理名词, 是戎族语的汉语音译, 它本来的含义已无从考究了。
兰干县地望。西汉 " 陇西县境内有襄武、首阳、羱道、兰干四县并存, 由陇西、天水二郡分辖 " ④。在方圆四五百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四个县城: 襄武县治址在令县城东五里南安乡, 首阳治址在: 今县城西五十里首阳镇,羱道最早的故址在今县城东南二十五里三台乡,这三县均排列在西北——东南走向的渭河沿线, 间距最远者 55 里, 最近者仅 20 里。至于兰干县的地望, 新编《县志》认为 " 故城在今陇西县东北境 " 。所谓东北境, 是指今通安驿、云田、宏伟、权家湾四乡所在。这里属南北走向的大咸河河谷流域, 其北部与定西毗连, 东部与通渭接壤, 地域辽阔, 自成格局, 又是汉代羱道、襄武通向金城郡的必经之路, 同其它三座县城间隔较远, 是行政建置上的 空白地带。特别是大咸河上游的通安驿乡, 平川宽阔, 人烟稠密, 地处交通要冲, 从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军事防御等角度综合看待, 这里才是筑城设县的最佳选地⑤。据此, 笔者认为汉代的兰干县城就座落在通安驿乡境内, 由于两千多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的破坏, 古兰干城址已荡然无存, 要将它确定到某个具体地方, 只有通过考古挖掘及相关文物的发现才能得到证实。
已出土的一枚 " 兰干左尉 " 东汉铜印, 成为印证兰干历史的唯一实物例证。这枚印章的下落不明, 其图象和拓片最早著录在《印统》一书中, 后被嘉庆年间冯氏兄弟编撰的《金石索》转录, 单晓天先生在《略谈印章章法》一文举例时, 引用了这枚印章的拓片 ( 见图 ) 。汉代的县级政府设有县令、县 丞、县尉等一应官职, 县尉主管军事。《后汉书·百官志》云:" 县尉, 大县二人, 小县一人 " 。东汉应渤《汉官礼仪故事》载: 大县设左右尉各一人。兰干有 " 左尉 ", 必有" 右尉 ", 说明东汉兰干县是人口较多的边地大县, 因武备的需要, 设有二位主管军事的官员。
注释:
①《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条。
②《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条。
③《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条、《二十五史补编·三国郡县志附考证》。
④新编《陇西县志》第一编第二章《建置沿革》。
⑤从后来的情形看, 通安仍是陇西县东北部的政治中心。北宋在此设通西砦, 金朝设通西县, 元朝撤县创立通安驿站, 后被明清两代沿袭, 这是后来的封建王朝对汉代行政建置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