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陇西历史> 陇西古代文化补遗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陇西古代文化补遗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19

 

陇西古代文化补遗
 
重印者辑
 
戴楚石老先生的《陇西古代文化》(手稿)因成稿子一九六三年,且编志事因故中断,有些文化遗址、遗迹、古城砦、古建筑等未能涉及。根据有关资料,现就较为重要且尚有遗存者,予以补遗。参考文献列后。
 
古文化遗址
吕家坪文化遗址
 一九七六年,在县城西吕家坪出土一旋纹双耳尖底彩陶瓶,此瓶高 26.8 厘米,口径 7.1 厘米,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 距今 4800 年左右 )。橙黄色细泥陶,器表打磨光滑,小口、细颈、半肩、收腹、尖底,腹部有系绳用的双耳。通体旋黑彩 , 颈部绘弦纹,瓶身绘四方连续旋纹,间饰象河水四溅的涡点,图案繁密紧凑,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强烈的动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全国目前仅此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周文化遗址
西河滩遗址
西河滩遗址在县城西西河北岸台地上,台地距西河床高 20 米。从台地断层看,上为 5 米厚黄土堆积,以下 15 米为沙层。该遗址范围南至西河,东界李家坪村庄,北至台地边沿,西接西北铝加工厂住宅区,南北长 400 米,东西宽 300米。文化层深 0.5 米,厚度0.5 至 1 米。有灰层、灰坑、灰色绳纹陶片。出土灰色绳纹陶,当为西周文化遗存。一九八一年九月十日公布为省级文化保护区。
汉文化遗址
首阳镇樵家河村南龙头山文化遗址,戴文己述为仰韶文化遗址。但近年牟世雄先生发现当地一农民出售在龙头山出土的多件铜器 ( 爵)及彩陶罐、灰陶罐,初步认为龙头山也为汉文化遗址。
 
古城砦遗址
秦长城遗址
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位于今陇西福星镇马莲岘至鱼家嘴,俗称长城梁,长约七公里。秦长城是由滑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原德兴乡阴山,经福星、高楞、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砂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在陇西县境内长130多公里。沿山梁,依山崖,蜿蜒起伏。山梁地带遗迹明显,沟坡地带痕迹消失,为黄土夯筑,残垣秀土层厚约 8 一 10 厘米。遗迹残高平均1.3米。两侧有壤沟,共宽 50 米。暴露遗物有绳纹瓦、砖、盆、罐等残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周道故址
道是秦设在今陇西县境内最早的古县,具体设置时间,一说是秦献公初年,即公元前 384 年;一说是孝公元年,即公元前 361 年。究属哪年未定。战国至秦,道属陇西郡,西汉时属天水郡, 东汉时属汉阳郡。汉灵帝分天水都置南安郡时,道城为南安附郭。北魏时改 “”为 “桓”,称桓道。北周代魏后,改桓道为内陶,一直为郡治。隋朝初年废南安郡,改内陶为武阳,又改武阳为陇西( 与襄武县同属渭州)。唐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遂废弃。
根据郦道元著《水经注·渭水》卷有关记载及唐《括地志》“豲道古城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古之戎邑”记述,道故址在今文峰镇三台王家新庄一带。
西汉兰干 ( 兰盾 ) 故址
兰干是西汉时设在今陇西境内的古县,大约在汉武帝元鼎三年 ( 公元前 114 年 ), 新莽时改为兰盾。王莽死后 ,仍恢复为兰干。东汉灵帝中平五年 ( 公元 188 年 ) 后,兰干县名不见史载。据县博物馆馆长汪楷先生考证,兰干县故址在今通安驿镇境内,具体地址待进一步考查
巩昌城 ( 陇西城 )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 公元 640 年 ),上柱国越国公汪达镇守陇右 , 驻渭州 (北魏置渭时,州治襄武,即今陇西县址)。“徙筑今城,顺山川之势,以四隅为四正。谚云 ‘先有汪家人,后有巩昌城’是也”宋仁宗皇 五年( 公元 1053 年 )陕西转运使范祥以原渭州城址筑古渭砦。宋神宗熙宁五年 ( 公元 1072 年), 在古渭砦地建通远军,辖巩昌府,府即古渭砦 ( 今县城址 )。宋哲宗元五年 ( 公元1090 年 ), 以古渭砦设陇西县。宋徽宗崇宁三年 ( 公元 1104 年) , 升通远军为巩州,州治今陇西县城址。元世祖中统二年 ( 公元 1261 年 ), 巩昌路便宜都总帅汪世显,拓原城“东地筑入城, 甏其下以石”。巩昌城东从文庙巷扩至今东城路界。城墙下基石为汪世显时所砌。明初始建行省,实行军民分治,在陇西设巩昌卫。明洪武十一年 ( 公元 1378 年 ), 巩昌卫指挥刘显重修巩昌城,“周九里一十二步, 高四丈一尺,壕深三丈七尺,阔三丈,东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静安 ,北曰清安。月城门四 , 东曰迎晖 , 南曰来薰 , 西曰柔远 , 北曰镇朔。皆覆以层楼、角楼 , 四戍楼 ,四窝铺,砖碟各若干。”明宪宗成化五年 ( 公元 1469 年 ), 知府李钺、知县陈忠、致仕参政杨仕敏,修筑北关城垣,并筑东、西两堡。武宗正德十三年 ( 公元 1518 年 ), 知府朱裳增筑东、西二关,费时三载。世宗嘉靖初总制唐龙重葺大城与北关 , 东、西关。神宗万历五年 ( 公元 1877 年 ), 分守陇右道参议李维祯 ,“以北郭居民倍于大城, 市肆咸集, 垣低堑狭,不称保聚,恢扩旧基筑之”,扩展北关城,并隅五门。北曰保昌 , 东曰翔秦 ( 俗称河家城门 ), 西日镇羌 ( 俗称小西门 );通往东关的门名东顺门,通往西关的门名西顺门。且“楼橹铺碟毕备,严严翼翼,与大城相犄矣”熹宗天启年间,知府刘文琦曾对大城及东、西关进行了修葺。清顺治十五年 ( 公元 1658 年 ), 巡按御史金鼎、镇守总兵柏永馥、陇右道分守王纪、县城通判谢鉴、知县许上通等,再次进行维修,“砖碟女墙焕然一新.雍正十一年 ( 公元 1733 年 ), 知县鲁廷琰增修了东、西两关门楼。
陇西古城——巩昌城,创修于唐,经宋重修,扩修于元明,整修于清 , 是一座周长俗称“九里三”的偌大城池,居四围临县城池之首,与兰州城不差上下。城址择于荆水、栗水与渭河相汇处的开阔安全地带,南高北低。东西南北城门 ,两两相错,由四城门而入的主街道在威远楼前偏左相交成不规则“井”字。四城门外均有瓮城围,瓮城墙与大城墙等高,瓮城门 ( 月门 ) 与主城门成直角设置。城门为砖拱洞,置双扇门,门扇厚约 6 寸,用厚铁片包装,铁铆钉每 lO 公分呈梅花形固定之,十分坚固。四城门洞内右侧有大型青砖砌筑的斜坡道,二折才达城墙之上。城门洞之上建有二层歇山顶式城楼,飞檐翘角,起脊瓦兽 , 甚为壮观。城墙上靠外皆用大型青砖修筑女墙垛口,十分威严。大城四内角,以半弧形墙与主墙相围而成为“火药区”,作储存武器火药用,卫城备战功能颇强。
这座雄伟的城池,在民国时期,除东、西两关门楼、关墙己毁而外,北关城墙、大城旧貌仍在,以后渐次拆毁。大城墙体今仅存南边零星断垣 , 北关仅留王家门界的一段残壁。
三角城遗址
据清乾隆《陇西县志》载,宋哲宗元年间,陇西城由古渭砦复为陇西县后,“章粢知渭州 , 筑陇西城,在今城西北五里 , 俗名三角城”。三角城址在今西北铝加工厂高地一带。章粢, 陕西蒲城人,曾知应天府,有宦绩,每知一地,即筑城。曾击败西夏,有边功。依此可断,章粢在安家山、渭河、西河所环夹高台地筑城完全可能。三角城废于何时,史志未载。至今地面未现遗存。
苏家堡
苏家堡子位于县城北关内东北隅,建筑于清同治九年 ( 公元 1870 年)。坐北向南,是一座正方形士筑城堡,边长 106 米,占地 800 平方米 (12 市亩 ), 墙高5.5 米,墙底宽 5 米,顶宽 3 米,墙上有砖砌碟墙。四角建有六边形角楼。南墙正中开门,青砖砌门洞,高 4.5 米。双扇钉铁木门。门洞上方悬巩昌知府汤聘珍书“苏家堡”匾额。堡墙外四周开壕,深 4米,宽8米。这座堡子是比较雄伟独特的城中城,也是回汉团结、民族和谐相处的象征。
堡内正西建五间大二层阁楼一座,上悬题匾三块;正北建三楹过厅一,堡中心建南过厅一,三开间。西北位置是礼拜殿,长 12 米,宽 8 米。四周还建有多种厢房、住房。一九五三年堡内礼拜殿迁至堡外,即现在的清真寺。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