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1992年以来,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关怀重视与海内外李氏族人及社会各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下,陇西县按照“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经贸受益”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和遗址遗迹修复工作和打造“寻根问祖观光游”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加强同海内外联谊活动,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及经贸洽谈活动,广交朋友,推介陇西,发展旅游文化事业,挖掘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高了陇西的知名度,促进了陇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一、陇西李氏文化的研发现状
一是广泛宣传,扩大了对外影响。通过信( 函 )往来、资料交流、新闻媒体介绍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宣传活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甘肃日报》、《民主协商报》、《甘肃广播电视报》、《羊城晚报》、《兰州晚报》、《青海经济日报》、《定西日报》、《香港商报》、《南洋商报》、《菲律宾报》、中央电视台、北方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定西电视台、广西南宁“世界李氏网”、兰州大学网站、县政府信息网站等 30 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参与了陇西李氏文化报道宣传工作。2004年7月17日,国家邮政局在李氏故里——陇西隆重举行了根据唐代陇西人李朝威著《柳毅传》创编的《民间传说 ——柳毅传书》特种邮票首发式,并出版发行了《陇西李氏文化系列邮资明信片》3套7千多册,先后向海内外散发了4万多份《李氏“根”在陇西》、《致全世界李氏同胞的一封信》、《陇原名城一陇西》等宣传材料。编排的《风云陇西堂》节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舆论宣传,使陇西李氏文化在海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深入挖掘,推广了研究成果。陇西在国内外聘请了30多位专家学者从事陇西李氏文化史料的搜集、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先后召开了“陇西李氏文化第一次全国研讨会”、“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等3次大型的“研讨会”和“观光节”,2次“打造陇西李氏文化品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座谈会,对挖掘和研究陇西李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1995年6月,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陇西县组织的代表团,到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就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工作与他们交流了经验。同时,先后还收到海内外李氏组织、李姓族人寄来的李氏族谱和各种研究资料30多种,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和珍藏价值。先后编辑出版了《陇西李氏文化专辑》、《陇西李氏文化续集》、《李氏文化研究(三)》、《李氏文化研究(四)》、《李氏文化研究(五)》、《李家龙宫——李氏文化研究(六)》等书籍。
三是保护遗产,开发了旅游资源。1992年以来,陇西县多渠道筹措资金100多万元,在仁寿山公园修建了李氏堂号一一陇西堂,修复和保护了唐建遗址遗迹李家龙宫、太白井、太白故里、五李亭、李贺墓、李贺南园、李靖庙、读书堂等遗址遗迹,重塑了李氏先祖李耳、李崇、李琼、李世民的圣像,刻制了匾额和抱柱联,保护加固了“龙树”,并完成了李家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基本具备了中外游客祭祖观光的条件。上报了陇西堂、李家龙宫等景点建设项目规划。
四是加强交流,促进了开放开发。陇西始终把“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经贸受益”作为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宗旨,坚持学术交流与商务洽谈相结合,积极邀请李氏族人在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的同时,寻求合作,共谋发展。近年来,先后有旅居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荷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大陆29个省、市、区的300多李氏族人、李氏组织来陇西参加各种活动和寻根拜祖、投资建设,借助李氏文化在海内外的声望,进一步提高了陇西的知名度,促进了对外交流与合作。近10年来,依托陇西李氏文化招商引资达3.8亿元,推动了陇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陇西李氏文化已成为“让世界了解陇西,让陇西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和桥梁,在陇西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陇西李氏文化研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受"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思想影响,很多人普遍认为李氏文化只是对姓氏文化的研究,没有很好地把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与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研究过程,忽略了对其进行广泛应用,观念过于狭窄,使陇西李氏文化研究长期处于专家与学者的搜集资料与研究整理领域,民间开发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陇西李氏文化不是李家文化,也不是陇西一县、定西一市、甘肃一省之事,而是全中国、世界性的文化,它是一个窗口,一个侧面,一个缩影。陇西李氏文化是一个平台,一块招牌,搞好了,就是全球1.3亿李姓人氏建设陇西。
二是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长期以来,陇西李氏文化作为陇西的特色文化,在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宣传报道中,都有所涉及,但总是以“天下李氏出陇西”、“李氏郡望”等语句代替陇西李氏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存在定位不够高,也不够远,不能有效地让广大读者真正理解陇西李氏文化,游览“李氏郡望”。近几年来,大篇幅的关于陇西李氏文化的报道欠少,对外宣传缺乏力度,对内宣传缺乏深度,对李氏宗族缺乏感召力,对人民大众缺乏亲和力。
三是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初期,在李氏族谱收集、李氏渊源的考证、李氏名人资料的整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研究人员的不断减少,研究工作已明显处于劣势,对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中涉及历史、人文、轶事等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不能形成准确而具有说服力的认识,对陇西李氏文化中具有民俗性的东西缺乏深层次的研究。
四是开发利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没有把陇西李氏文化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招商引资方面,虽然陇西近两年签约引进了一些项目,但与陇西李氏文化的结合上不够紧密,依托陇西李氏文化引项目、建项目的特点还没有真正显现,在品牌优势发挥上,还没有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三、提升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的对策
一要解放思想提认识。做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对于我们陇西李氏文化的发祥地来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做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再现历史辉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繁荣地方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需求;第二,做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是打造陇西李氏文化品牌,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使甘肃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与其称号真正相称的迫切要求;第三,做好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是陇西对外开放与交流重要“窗口”,扩大招商引资,推动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带动社会进步的现实需求;第四,做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是广泛开展对外联谊,以文聚友,增强中华民族根系意识和凝聚力,宣传和发展新时期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关键需求;第五,做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是开发人文资源,保护文化遗产,打造“寻根问祖游”的重要需求。因此,要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走出单纯的姓氏文化研究的误区,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陇西独有的特色文化名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经济发展的平台、文化事业的品牌、人文民俗的窗口、拉动旅游消费的增长点进行重新认识,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机制和体制上放活,坚持广为所用、去糟取精、兼修并续、研发并重、官民并举的原则,把握发展方向,形成发展合力,逐步形成文化研究、旅游牵线、民间参与的共同开发和打造陇西李氏文化的格局,推动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和利用向纵深发展。
二要坚持原则促开发。研究开发陇西李氏文化,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先进文化、推动发展作为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文化观和科学发展观指导研究开发工作 , 保证研究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要进一步重视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在研究方法上从以主要征集社会研究成果为主转变到征集社会研究成果与组织课题性系统研究相结合 , 面对已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利用好李氏故里的独特地位和地方文化优势,在集成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课题性集中攻关,成一家之说、树一家之帜,努力形成具有广泛影响、足以推动这项工作的研发成果;要进一步注重研发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陇西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姓氏文化中最具复合特征的文化,容史学、文学、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信仰于一体,雅俗兼具,量大面宽,研发工作应当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去进行;要在全面把握陇西李氏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重点抓住那些研究成果的推介和开发能够在较大范围产生社会回应和广泛认同的课题去突破,特别是从海内外李姓人士寻根敬祖和光宗耀祖的朴素感情出发确定研究重点和研发计划,进行集中的课题研究,力求把研究和成果推介结合起来,从有利于推介活动的操作性课题做起。要进一步重视陇西李氏文化的民间性、群众性特点和地方性特色,积极地、有目的地挖掘与陇西李氏文化相关的轶闻轶事,通过挖掘、征集、整理,使所有与李氏文化相关的景点、遗址遗物乃至一幅楹联、一尊塑像、一株古树都有一个说法,有一桩趣事,呈现其文化内涵;要重视多层次的宣传推介,既要重视对外宣传,更要重视当地的群众性宣传,增强其民间文化氛围,给人们以文化的厚重感和鲜活感;要坚持文化研究与景点建设相结合,互相映证、互相推动,相得益彰,打造陇西李氏文化亮牌,要以李家龙宫为中心,全面规划、有计划地搞好景点建设,把陇西李氏文化景点建设作为我县旅游景点建设的重点,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陇西李氏文化北关仿古一条街、陇西李氏文化专题性公园、以李氏名人命名的街道等应通盘考虑,全面推进。
三要组建班子搞研究。要成立专门的班子,积极组织和筛选一批有志于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专题研究,负责对陇西李氏文化资料的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工作。尤其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继续加大力度,对李氏繁衍生息的历史资料以及当时的自然条件、民俗风情、迁徙历程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考证,在规范祭祀程序、编排祭祀乐舞、统一祭祀器皿等朴素性课题上进行专题研究,并写出富有说服力的专论,力争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与国内的同行进行积极的讨论,然后形成定论,逐步扩大陇西李氏文化的影响力。
四要立足项目促开发。认真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打破行业界限,做大做强陇西李氏文化这块品牌,将特色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特色产品开发注册相结合,积极论证、争取、建设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积极开发一批包装设计、产品说明等方面密切与陇西李氏文化相结合的新产品以及地方土特产,真正打造一批蕴文化成份在内的具有较高品位的地方名优产品。以陇西李氏文化为纽带,以环境建设为宗旨,以经营城市为理念,抓好陇西李氏文化遗迹遗址的建设工作,尤其是加强对一些年久失修或业已毁坏的文物古迹的原貌恢复工作,力争形成一批以陇西李氏文化为主题的古建筑群。拓宽发展思路,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建一批以陇西李氏文化为主题的集度假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李氏名人博览馆,在推动寻根问祖活动的同时,积极推动旅游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要创新思路树品牌。要创新思维方式,不断转换视角,以构筑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把陇西李氏文化品牌同四大支柱产业开发特别是中药材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全力打造“李氏郡望”和“西北药都”的金字招牌,最大限度地吸引世界各地李姓人士和客商来陇西旅游观光、投资开发,共谋发展。要不断创新运作方式,拉长产业链条,成立“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中心”,组织专门的班子,聘请专业人才,制定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规划,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一个产业运作起来,开发起来,紧紧围绕“六个一”,把挖掘和整理陇西李氏文化的内部潜力和优势作为弘扬陇西李氏文化的关键去抓,最大限度地把文化含量转化为经济效益。一是拿一个比较可行的陇西李氏文化开发方案。立求在大局上把握,集思广议,对李氏文化开发提出系统的指导性意见。二是编一本简明陇西李氏文化读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增删,形成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该文化概貌的册子。三是编一套比较齐全的册子。对县内李氏遗址遗迹进行简要的介绍,充分向李氏宗族展示李氏文化在陇西的形成过程。四是编一部反映陇西李氏文化的剧本。在李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打造各种宣传李氏文化的平台,将李氏文化溶入到戏剧、音乐、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等各种媒介中去,以文化打造文化。五是刻一盘陇西李氏文化光盘。充分挖掘历史资料,结合县内李氏遗址遗迹等人文资源,拍摄反映李氏在陇西发展及研究的专题片。六是制作一批陇西李氏文化工艺品。在李氏文化邮资明信片等宣传李氏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产品的基础上,不断整合推出描述陇西山水风景的纪念邮票、书籍、风光VCD 和李氏先祖为主题的纪念册、挂毯等文化产品,使陇西李氏文化纪念品既有统一品牌,又有不同气质,构建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姓氏文化产品体系。
六要强化宣传促开放。要创新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媒体等多种途径,拓宽宣传领域,提升宣传质量,增强宣传效果,共同营造宣传和推介陇西李氏文化的浓厚氛围。以灯箱广告、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公众媒体为主渠道,以举办全国乃至世界性的陇西李氏文化“学术研讨会”、“旅游观光节”、“经贸洽谈会”和广泛的联谊活动为载体,加强对陇西李氏文化的对内对外宣传。同时要建立健全网络,组织专人,通过寄发信函、简报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资料等形式,加强同李氏族人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要走出县、走出省、走出国门,加强与海内外李氏族人的联系交流。激发李氏族人追宗溯源的热情,吸引他们到陇西寻根问祖、投资创业,促进文化与商贸、旅游的有效融合,提高陇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把陇西建成东接天水、西承兰州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