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内涵及其意义
最新动态
[更多]
陇西历史 [更多]
·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陇西
·李家龙宫
·陇西历史遗迹
·陇西牌坊
·陇西公署建筑
·陇西书院建筑
寻根祭祀
[更多]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内涵及其意义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21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内涵及其意义
 
福建省李氏会副会长 李惠生
 
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首先必须弄清陇西李氏文化的内涵。本文将从概念分析入手界定陇西李氏文化的内涵及其研究范畴,进而讨论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何谓文化?中宣部前部长朱厚泽在其遗作《对文化问题的几点非学术思考》(载于2010年6月18日《炎黄春秋》杂志)一文中写道:广义地说,凡地球上的非自然存在,以及打上人类印记的自然存在,都可以叫文化。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说,文化就是历史演进的过程的积淀及其轨迹。据此,我们认为,所谓文化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非自然;二、人类社会;三、有时间历史。我们也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文化内涵:形之于文字,载之于历史,化之于人心。一句话,文化是用文字或语言传承的人类活动的记录和轨迹。因此,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有人参与其中的活动都有文化,诸如衣文化,食文化,住文化,行文化,姓氏文化等。
第二、何谓陇西李氏。中华李氏源远流长,目前已形成的共识是:李姓血缘始组是皋陶,得姓始祖是李利贞,史上李姓有文字记载第一人是李耳。所谓陇西李氏是以李耳九世孙李崇为始祖的中华李氏一个大系。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注:即李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慰,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到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陇西李’之始祖。”(引自《姓氏源流研究论文选》李吉文《陇西李氏源流探析》第173页)
唐朝开基者李渊自认是陇西后裔,由此李姓成为国姓,此前李姓并非是最显著的姓。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命高士廉撰修《氏族志》,一改旧例,以皇族李姓居首。李世民并下诏:“天下李氏郡望为陇西。”至此,“陇西李氏”成为一个文化形态意义上的名词。
第三、何谓“陇西李氏文化”?简要地说,是由陇西李氏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创立或传承的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有重大建树和影响的文化遗产。其范畴择其要而言,有周末老子创立的道学文化;以唐初李世民“贞观之治”为代表的治国文化;由李氏诸位宰相所演绎的管理文化;由唐中期李白为首的诗词文化;以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文化”;以《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寿所代表的史学文化;以汉李广、唐李靖所延续的“兵学文化”;由李时珍《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医学文化;由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陇西房后人创建的“源流文化”,含“谱牒文化”、“宗祠文化”及“根亲文化”;由于李氏中名人很多,由此产生了“李氏名人文化”。以福建籍名人为例,有宋代李纲代表的“抗金文化”;有李侗为代表的“李侗文化”;有明中叶李贽创立的“心学文化”等等。
总之,由陇西后人中名人所传承和创立的文化遗产涉及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至今为世人所称颂和学习,并将造福和影响人类历史全部进程。比如老子《道德经》所代表的“道学文化”,其光芒已经照耀中国人2500年,并将继续对中国甚至全世界发挥重大作用。
“道学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很多人只从字面上理解,认为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伦理道德,并将“道”与“德”混同于当今社会人们所理解的道德水平问题。其实,“道”讲的是自然问题,老子说“道法自然”。“德”讲的是社会问题,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与“德”合起来讲的是“天人合一”即天、地、人起源及人类前途命运问题,不仅是伦理道德问题。根据共识,中华文化有三个源头,三是道学,一是儒学,一是佛(释)学。道学文化是最重要的源头,从其性质看,具有中华文化之母的性质。何以言之?首先,《道德经》中有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讲的是本体论,老子以“道”和“无”为宇宙本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与阳,有与无即辩证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认识论。《道德经》完整表达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但老子的哲学形态既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而是唯道论,因其是辩证的,可称之为“辩证唯道论”。其次,《道德经》中有宇宙学,也就是“道生万物”的学说,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宇宙(天地)整体生成模式,其正确性日益被现代科学所证明。第三,《道德经》中有治国学,即被世人称为“无为之治”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中国治国史上所以有名,即与“无为之治”的治国学有关。第四,《道德经》有中社会学,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论是原始生态共产主义论,老子是共产主义的鼻祖。第五,《道德经》中有兵学(军事学),“不以兵强天下”是老子的和平用兵论。第六,《道德经》中有伦理学,“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伦理学是尊道贵德论。第七,《道德经》中有养生学,老子的养生学是贵身养德论。第八,《道德经》中有善字、真学与美学。“上善若水”,老子的善学是水崇拜论。(以上观点见拙作“《道德经》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载于我会会刊《大道》)。试问,在人们已知的历史文献中有哪篇文章,哪部著作有如此宠大的理论系统,有如此高深的思想水平?无论从理论的深度、广度和维度上看,老子的“道学”都称得上中华文化之母。因此,有人把《道德经》比作一个旷藏,谁进去都会有收获,但谁想穷尽它都是不可能的。
这里所以要讲老子“道学文化”,因为“道学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之母,也是陇西李氏文化之源,“陇西李”的后裔,不但以道学文化为荣,也不断从中汲取养份,创新未来。
说到“治国文化”,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即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创立了被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前面提到,“贞观之治”在史上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与老子的“无为之治”的治国理论有关。老子在《道德经》第37章中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第57章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显面易见,老子认为治国必须守道,以道治国,治国并不难。很多治国者,不知这个道理,只知道瞎折腾,结果搞得天怒人怨。这就是老子“无为之治”论,无为决不是不作为,以道治国,万事可为。经过频繁的改朝换代,李世民体悟到这一点,因此在贞观期间,采取了许多顺应自然顺应民心的国策,以至贞观中后期,出现社会安定,犯罪率低;百姓生活物质充裕,商贸发达;民族和谐,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被史家所称道。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为之治”也有可取之处。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从反右以至文革之间,我国在政策上出现很多主观失误,做出许多瞎折腾的事,其教训深刻。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显著发展,人民进入小康生活。国际上顺应全球化和和平发展的趋势,国际地位日趋提高。当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其深意,科学发展观符合“道法自然”的原理。
关于“源流文化”,陇西李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由于大唐皇室修氏族志,李姓族谱成为正史一个组成部分,受此影响,李氏后裔普遍重视修谱,许多外姓名人也乐于为李姓族谱作序。李唐王朝对提高陇西李氏的社会地位也有极大建树,主要有四:一是认老子(李耳)为宗,唐太宗下诏修《大唐氏族志》时称“朕之本系,起自柱下”。高宗时又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提倡道教尤力,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14年)下令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及列子,每年依明经令考试取仕。二是确定郡望。有说李唐原属赵郡李,由于李渊父子长期经营陇西(李渊是陇西公,李世民是陇西郡公),因而把郡望定为陇西。这个定论对历史影响很大,此后天下言李者必称陇西。其三是修《大唐氏族志》,把李姓居众姓之首,奠定了李姓作为大姓的地位。其四是赐姓,世人以国姓为荣,李唐诸帝大量赐姓,从而壮大了李氏族群。但在唐以后因国家战乱和频繁的改朝换代,陇西李氏修谱也多次产生中断,所以我们才要搞源流研究,尽量还其历史真面目。
说到源流文化,还要提一下与源流文化有密切关联的“根亲文化”新趋势。中原各地及陇西李氏故里,出于满足海内外李氏寻根和发展当地经济的需要,走情感路线,近几年普遍开展姓氏文化研究,并推出“根亲文化”的品牌,吸引李氏后裔前往寻根及投资,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不但增进了内地与沿海的姓氏交流,也吸收了大量资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以我会名誉会长李龙官为例,2006年李龙官先生随长乐李姓宗亲同赴陇西故里寻找谒祖,期间看到甘肃四大文化之一“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前景和当地对引资的渴望,经与当地政府多次联络,于2007年第十四届兰州投洽会上与陇西县政府签订了“陇西李氏文化产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占地846亩,计划投资13.5亿元,其第一期投资4亿元的“龙宫步行街”项目,经五年建设已建成。此外,李龙官先生还捐资1800万元第六次修复唐文物“李家龙宫”,其配套工程“龙宫祭祀大殿”,“李氏文化博览馆”都在2012年全面完工。届时,一个集寻根、祭祖、观光、旅游、休闲、商贸及住宅为一体的李氏文化新街区将在陇西县北关出现,一个“根亲文化”的杰作将在陇西诞生。
陇西李氏文化范畴甚广,无法一一表述。从以上简述的陇西李氏文化的部分研究范畴,可以看出陇西李氏文化在中国具有的地位和影响,可以说,陇西李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弘扬。那么,我们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其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
第一、传承陇西李氏文化的脉络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陇西李氏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其文化具有普适性,且不因社会性质的变化而失去存在价值。然而,跟中华传统文化的多舛命运一样,陇西李氏文化也受到严重冲击。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和“文化革命”中,中国传统文化几乎被当作废水倒掉。特别在“破四旧”中把大量族谱家谱烧毁,现在在福建想找到明代的李氏族谱都难。好在改革开放后,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发扬以及海内外华裔的要求,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文化建设工程,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全面保护。目前各大院校都开设了传统文化研究机构,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达200多个。各姓氏文化研究会逐渐成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李氏委员会也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由于传统文化的时代特殊性,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传承陇西李氏文化脉络的重大责任,我们也应责无旁贷地去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第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前,代表无产阶级和穷苦百姓的共产党人,应用阶级斗争理论获得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并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之初,我党自动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提出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纲领。从此,社会人际关系从原来的两个阶级对立转变为人民内部和谐的多元结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陇西李氏文化具有“和谐文化”的内涵可资使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天地、人类、生命都因和谐、为和谐而存在,而不是因斗争而存在,竞争和斗争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类最大的理想是世界大同,和谐是实现大同之前人类生存的理想环境。历史上,李世民创造了“君臣和”、“将相和”、“百姓和”的开平社会,诸李氏宰相也有许多构建和谐社会的实例可资参考。我们应该总结陇西李氏文化中关于“和谐文化”的论述,从而为构建社会和谐助力。
自福建李氏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以来也收到社会和谐的实际效果。在泉州地区,李氏与黄氏历来不和,曾多次产生冲突,自从确认皋陶是李、黄共同始祖以来,两姓频繁来往,矛盾顿时清除。在长乐市,改革开放前李姓和董姓经常发生争执。后来发现两姓都以“陇西堂”为堂号,通过资料确认两姓原是伯仲关系,从而加强了友好和团结,为地区安定作出贡献。
第三、研究陇西李氏文化也是满足国外和台、港、澳李氏寻根的需要。
福建是陇西李氏的中转站,东南亚各国、台湾、香港和澳门李氏,相当部分是福建迁徙出去的,他们没有忘记中国、钟情中国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陇西、钟情陇西。他们要寻根,必然要研究陇西李氏文化,我们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正是适应他们寻根的需要。为此,我们要把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系统化,网络化,为海外李氏寻根提供方便。特别是台湾李氏,大部分都是闽南过去的。我们搞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对推动和平统一祖国也是有用处的。
综上所述,陇西李氏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范畴是广泛的,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现实意义是明显的。本文仅是抛砖引玉,期望有更多同仁共同来研究,使这个课题更加充实和完善。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