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网为您提供最全的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文化,天下李氏,郡望陇西,李氏故里,陇西旅游等信息,欢迎来到美丽的陇西.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关照心灵的家园
最新动态
[更多]
陇西历史 [更多]
·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陇西
·李家龙宫
·陇西历史遗迹
·陇西牌坊
·陇西公署建筑
·陇西书院建筑
寻根祭祀
[更多]
旅游服务
[更多]

陇西县旅游局:0932-6622266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0932-6638020

传  真:0932-6613977/

Q   Q:504805875

微  博:http://weibo.com/3433076704

地  址:陇西县万寿街1号

关照心灵的家园

作者: 来源: 时间:2012-12-21

戊子年十月一个阳光灿烂的假日里,经友人引荐我接访了一位无法忘却又感慨系之的医务工作者。一番客套之后,他有点腼腆却很诚恳地拿出一本叫《壶天漫絮》的书稿请我审读。几小时的交谈特别是拜读书稿之后,我产生了两个“想不到”:想不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镇医生竟然把高深莫测的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研究到如此水准;想不到文脉厚重的古城陇西又冷不丁冒出个鲜鲜亮亮的文人康凤龙。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为一名已届不惑之年的中医师,康凤龙悉心研究治病救人之术,在陇西一带小有名气。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竟在不应属于自己的领地——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教育上取得了让人信服的研究成果。2008年金秋时节,他将甘肃民族出版社刊印的32万字《壶天漫絮》捧给了读者,为地方传统道德文化与现实教育的对接填补了一项空白。机缘所系,得先睹读,我的第一感受认定这是一本饱含人文气息的可读之作,也是一册关照心灵家园,开展以道德文化为重点的精神文明教育的难得教材。
  康凤龙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现代人记忆中尚存的“四书五经”和唐诗宋词、元曲清韵,更主要的则是中古以上老子的德道文化、黄帝的法道文化以及伏羲的易道文化。这些文化以《老子·德道经》、《黄帝内经》、《易经》为主要内容,是华夏中古文化之大成。它就像德国天才哲学家尼布莱茨所感叹的“古代中国人远远胜于近代人”的优秀文化,也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亚思德尔思所描述的“人类轴心时代产生文明”的根源文化。这一文化的播布使中华古国的传统文明终于摆脱了落后愚昧的羁绊迈入了准文明的行列。康凤龙在道德文化的研读中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民族虚无主义者和民族激进分子把造成中国科技落后、被动挨打的直接原因归罪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科学发展,制约了文明进步。正如中国《新闻周刊》之《重建中国人的精神》一文所云:“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彻底丧失信心……他们号召民众拒绝旧思想、旧文学、旧文字,抛弃旧道德,及对旧宗教,解散家庭,重新安排中国人的精神。”康凤龙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全盘反传统浪潮的冲击,不少国民遗忘了我们祖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经典传统文化信仰规则和价值取向,有些人因精神被掏空遗忘了文明而走向蛮化。正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首都师大“国学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所讲:“我们用自己的手割断自己的‘脐带’到现在为止已经有88年了,自己挖掉自己的‘心’至少也有40年了。”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不幸、尴尬、无奈而又无助的境况及其恢复传统文化“元气”所面临的紧迫性、必要性,康凤龙先生积20年潜心研读经典传统文化原著的外力与内功,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出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历时三年,写成了洋洋三十万言的《壶天漫絮》,把一个医务工作者治人身的睿智与文化传播者治人心的哲理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社会大众,彰显出作者以实际行动宣传“以德治国”理念,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和践行决心。透过《壶天漫絮》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闻到一股浓郁的道德芳香,看到了一副2500年前先哲大智慧与当代人日常生活与道德教育有机融合的精美图画。同样,透过《壶天漫絮》,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作者那颗焦灼的心灵和对传统文化教育关注的眼球。因为,《壶天漫絮》给读者勾勒出这样一个共识——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而且是华夏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原动力。同时体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并延续至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活力。那个曾野心勃勃企图征服世界的拿破仑在1817年曾说,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康凤龙觉得,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原因之外,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才使中国具有不怒而威的力量。在分析了传统的优势之后,作者又列举了长期以来我们漠视传统文化的事实,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传统文化元气大伤的悲哀,也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及保守僵化、不善开拓的缺陷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说。他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时代,推陈出新,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严谨的治学之风。
  一位哲人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智者在倾情交谈。品读康凤龙先生的《壶天漫絮》,我总觉得心底流淌着一弘清亮亮的甘泉,它让人得到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与增进,更多的则是心灵的净化。
  ——提倡“教子育才”是贯穿全书的一根红线。笔者以为,在浩如烟海的读史笔记中,教育是不衰的命题;在汗牛充栋的教材中,程式化、说教化常常让读者望书兴叹。而《壶天漫絮》一书,则是作者结合对传统中医学、道德学、黄老哲学的精读领悟和自身教育子女的切身经验,使传统精典文化教育达到了入脑入心、入情入理、感人至深的层面。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这些年来,他在坚持不懈地诵读老子的《德道》将其烂熟于心的同时,又以一个“编外教师”的身份,自觉肩负起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顶风冒雪,不辞辛苦,先后在陇西的三台、菜子、宝凤、雪山等乡镇中小学校义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课堂,他开辟专题讲座,循循善诱,由浅入深,形象生动地给学生讲授先哲的经典名篇和名言警句;在课外,他精心组织学生集体诵读老子的《德道》,先后有2500名师生在诵读中获得了潜移默化的精神升华;在医院,他把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把脉问诊有机结合,使患者在缓解精神负担、净化心灵的过程中获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他个人更是在研读经典、教子育人中得到了心灵的极大净化和德行的有效提高,享受着传统文化酿造的精神醇香。
  老子是一位文化行者出身的大学者,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认为离开了教育,几乎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发展。在这位文化大师的眼中,天底下没有任何一项事业比这更重要。因此,他的目光一直注视着大一统的教育,随时捕捉从那里传播出的有益信息。《壶天漫絮》正是秉承这一宗旨,运用老子“上善水”哲理,针对不同受教者的不同特点,求证解决不同问题的不同方法,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用性为一休,以与众不同的独到见解,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有不言而喻的启迪意义。通过《壶天漫絮》,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一种世代承袭的积累,改变民族素质是一种历时久远的磨砺,这种积累和磨砺理应是发展的,否则,漫长的岁月必然组接成一种让人痛心疾首的悲哀与苍凉。
  ——励人“修身养性”是涵盖全书的核心内容。这一重点在“曾国藩思想学术汇言”、“道家文化钩玄”、“《易经》文化探幽”、“天人合一随笔”等篇章中得到了具体真切的反映。作者把人们通常认为是哲学性、教条性、伦理性很强的道德概念,仍就依据老子“上善水”,还有“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以及《黄帝内经》中“天德养人以性,地气养人以命”等理论学说,结合人体气血运行,经络分布、组织结构等原理,推演揭示出道德的能量性、营养性、品质性及其在人类自身的可证实性。作者借助对现代医学某些局限性的突破,通过一系列人体潜能未曾开发的数据引证和事例举证,引起了我们对道家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等唯物主义思想的深思与钦佩。特别是作者旁征博引加以论述的人类“亚健康”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分外关注。同时,作者巧妙地把道与德、神与气、阴与阳在人体通过的经络、途径、方式、特征及效果以说理、寓言、故事等形式加以表达,使人们从中找到了长寿的秘籍与钥匙。

——精神“求医问药”是该书的点睛之妙。许嘉璐曾讲,老子写《道德经》不是供学者研究的,它是指导社会人生的一面镜子。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觉得老子、庄子的学说玄妙高深,处于其辞难解、其意难明、其理难懂的“三难”境地。据我所知,许多专门性书籍对“老庄哲学”的见解释疑大抵停留在对其哲学意义的描述论说上,鲜见有结合人体的生理、心理、饮食、疾病等实例娓娓道来的易读之作,而康凤龙的《壶天漫絮》则破天荒创造性地进行了有益探索,不能不令人拍案称好。这是作者以现身说法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写作理性思维上的大胆实践。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把老子“上善水”的原理拓展运用于中医的辨证论治与针灸的循经取穴中,一下子把圣人的智慧与我们的现实拉在了咫尺之间,使人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了生理、心理的平衡感受。正如一位读者在来信中所言,《壶天漫絮》立于传统文化的源头结合中医学、道德学原理剖析了诸多“精神理疗”的现实问题。
  “真正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心中,真正能够解决健康问题的不是医生而是我们自己;身体的健康,不是健康的全部,身心同步健康才是全部的健康。”康凤龙说得好,因为《壶天漫絮》倾心关照的是心灵的家园。

收缩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